宁阳朱氏唢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23&run=13

  宁阳朱氏唢呐
  渊源及传承 宁阳朱氏唢呐演奏,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朝同治年间由朱序河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经过几代传人的不断钻研和发展革新,宁阳朱氏唢呐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鲁中、鲁西南地区都有很大影响。朱氏唢呐最初是用于各村红白喜事演奏,宁阳、汶上、肥城、曲阜、兖州等地很多红白喜事把请到朱氏唢呐吹奏作为一种荣耀。第三代传人朱振山经常与外地唢呐高手(巨野的袁子文、吴心起,嘉祥的任同祥,兖州李继堂、刘景阳,汶上刘章印等)相互切磋交流技艺,将朱氏唢呐吹奏技艺不断发展提高。为使唢呐吹奏艺术后继有人,朱振山对四个儿子(朱殿臣、朱殿军、朱殿义、朱殿齐)进行苦心培养,四兄弟也不负父望,个个成才,组成古乐队,不但扩展了表演舞台,还创新发展了一批经典曲目,如《花木兰》、《拷红》、《哭长城》、《百鸟朝凤》,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郎山》、《三请樊梨花》、《老羊山》、《武风岭》等。新中国成立后,朱氏一家成立了唢呐剧团。1955年,第四代传人朱殿臣参加全省艺人比赛,吹奏《百鸟朝凤》,荣获大奖,一举成名。第五代传人朱殿军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民间音乐及唢呐吹奏,吸取名家各派之长,独创朱氏唢呐“五字开门”,别具一格,令人拍案叫绝。朱殿军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大赛并荣获大奖。1994年,在山东省“薛国杯”金唢呐民间演奏家邀请比赛上获金奖。1996年,代表泰安队参加“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在“民族器乐比赛”中独奏唢呐曲《春回》获金奖。1999年,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为其做了专题报道。2002年7月,美国音乐家老爱(音译)到中国来考查民乐,朱殿军应邀到济宁与之座谈交流,老爱听完他的几首唢呐独奏后赞不绝口。
  艺术价值 朱氏唢呐吹奏,在气、指、舌、情、操、韵、味、吐功等演奏技巧上开拓创新,其表演技巧独特。气息要求收放自如,指法灵活有力,舌工讲究有双吐、三吐、反吐、正吐等技巧。它的开门吸取了各地各派所长,经过多年推敲和吹奏,形成柔和细腻、刚劲有力、独树一帜的风格。
  宁阳朱氏唢呐继承了传统民乐的优点,创新发展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自编曲目,把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体现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宁阳朱氏唢呐具有民间普及性、娱乐性和延续性,艺术感染力较强,吹奏曲调细腻有味、悦耳动听,如高山流水,时而婉转低徊、时而高亢明亮,深受老百姓喜爱,成为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保护开发 针对宁阳朱氏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县政府进行有序的挖掘和保护,并制定了关于宁阳朱氏唢呐的保护计划。2005年9月,县政府召开“保护民间艺术,打造当地唢呐特色品牌”会议,明确指出“朱氏唢呐是特色文化重点,要全力抢救、挖掘”。2006年3月,县文化主管部门召开当地朱氏唢呐专题研讨会,明确了对朱氏唢呐的保护方向。投资5000元为宁阳朱氏唢呐传人购置了乐器,还投资5000元抢救、收集、整理了100多年的朱氏唢呐发展资料。2008年,建立宁阳朱氏唢呐艺术陈列室,举办宁阳朱氏唢呐汇演和研讨活动。2009年,打造宁阳朱氏唢呐品牌,组织朱氏唢呐剧团进学校、社区,演出新编新排唢呐曲目。深入开展对宁阳朱氏唢呐艺术的研究工作,促进朱氏唢呐的产业化发展。
  2006年12月,宁阳朱氏唢呐艺术被收录于《泰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