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彩粽及送粽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18&run=13

  宁阳彩粽及送粽习俗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民俗活动和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端午节的活动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带有浓重的避邪迎吉祥保平安的寄托。在山东的中部、西南部特别是宁阳一带,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不仅吃粽子、扔粽子和吃鸡蛋,还在门口悬挂艾叶和粽子。此处所挂的粽子并不是人们吃的粽子,而是用丝线或七色线缠绕几何壳体而成的一种图案多样、色彩绚丽的手工艺品,当地人们称之为宁阳吉祥彩粽。
  编织彩粽及送彩粽习俗,在宁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宁阳彩粽是传统的手工艺品,来源于“缠画”,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宁阳吉祥彩粽。由于其制作精美、寓意深刻,人们形成了互送彩粽习俗。
  历史渊源 相传在乾隆年间,宫里的贵夫人跟随乾隆皇帝来泰山拜山敬神时将此手艺传给当地王家画铺。因为彩粽是用丝线、金银线缠绕而成的,带着皇家的尊贵,象征着吉祥平安,因此人们便称其为“吉祥彩粽”。由于彩粽寓意深刻,观赏性强,适于送礼祝福,当地便逐渐形成了端午送彩粽的习俗。王家画铺当时偏爱女孩的心灵手巧,因此,吉祥彩粽的传承方式有“传女不传男”之说。民国时期,彩粽制作比较简单,形体以棱形、三角形等为主,并且颜色单一。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这一习俗只在宁阳及其周边地区延续和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吉祥彩粽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端午送彩粽习俗以宁阳为中心,辐射和影响地区越来越广泛,吉祥彩粽参加历年泰山庙会和三孔庙会,同时彩粽的制作工艺也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和创新。文革期间,由于受“破四旧”的影响,端午送彩粽习俗进入低谷。改革开放后,在第四代传人张富兰等人的努力下,端午送彩粽习俗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997年第四代传人张富兰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民间民俗工艺展销会,全国一百六十家民间工艺和几个外国工艺同时同地展出,吉祥彩粽是独一家,并且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喜爱。原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钟敬文赞美道:“这种艺术,不但有着光辉的历史,而且将伴随人民生活的足迹,直到遥远未来!”原国家文化部高占祥部长也为其题字,称其为“神奇的手”。宁阳彩粽曾送给过李先念同志的夫人林佳楣女士及多位名人收藏。现在,以宁阳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每到端午节,千家万户的大门上,各家各户的车辆上,大人小孩的脖子上都悬挂着相互奉送的彩粽,彩粽大小不一、形式各样、芳香怡人。
  寓意与制作 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是当地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各家各户之间相互走动,互送彩粽,互道祝福,并将彩粽悬挂在大门上,像宫灯又像风铃,大街小巷芳香怡人,喜庆气氛浓郁。家庭和个人配带彩粽,象征着驱邪避灾、吉祥平安。彩粽的内壳为几何壳体,外层用七彩线缠绕,使彩粽鲜艳夺目、样式美观,缠绕出的各种图案可以表达各种寓意,多数寓意平安吉祥,深受大众的喜爱。也可把香附、艾叶、白芷、昌蒲等放入几何壳内,使彩粽芳香怡人、健脑醒神。其主要作品:宫灯式大如意、莲花仙子、皇罗伞下站贵人、双穗荷包、六顺发财、才女织春、大五彩、小五彩、吉祥娃娃、同心荷包等。
  艺术价值 端午送彩粽习俗,对习俗礼仪、人际交往、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彩粽的制作集立体几何、中药、图案设计、手工制作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端午节送彩粽这项习俗,民间普及性广泛,艺术欣赏性较强,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保护开发 针对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县政府制定了保护和开发计划。对制作吉祥彩粽的艺人进行深层次的普查、记录、拍摄,收集端午送彩粽习俗的相关资料,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保护对象,鼓励老艺人带传承人。2009年,县政府建立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研究开发中心,并将送彩粽习俗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开发;建立规模较大的彩粽制作中心,投资5000元组织专门业务人员成立宁阳端午送彩粽习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室。
  2006年,宁阳端午送彩粽这一习俗,以鲁政发[2006]19号文被收录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