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引汶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02&run=13

  西引汶工程
  西引汶工程,渠首位于伏山镇堽城坝村村北,大汶河河道内。堽城坝村在县城北15公里处,北濒大汶河,西有济微公路通过,村落后有禹王庙。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村落西北建成堽城坝,以坝名作村落名。
  西引汶工程,涉及7个乡镇,是现代水利设施,由县西引汶灌溉工程管理所管理。设计灌溉面积30.2万亩,占全县耕地的1/3,是泰安市唯一的大型灌溉区。
  1957年,西引汶工程在原明代堽城坝址上修建,由引水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引水枢纽工程由进水闸、冲砂闸、溢流坝、橡胶坝、翻板闸组成。灌区工程由4.6公里长的总干渠、44.2公里长的东西两条分干渠和156.3公里长的31条支渠组成,设计桥、涵、闸等建筑物834座,年可引水量1亿立方米。
  原堽城坝水利工程是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工部员外郎张盛主持修建,建成石坝,以“遏汶济运”。后石坝年久失修而毁。
  西引汶灌溉枢纽工程,由泰安专署水利队设计,宁阳县堽城坝工程指挥部施工。1957年10月开始兴建。翌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枢纽工程由大坝、进水闸和冲砂闸等组成。拦河大坝为梯形浆砌料石重力溢流坝,长405米,高2.7米,顶宽4米,坝顶高程68.1米,上游边坡1:0.2,下游边坡为抛物线。进水闸3拱6孔,单孔宽1.4米,高1.9米,中墩厚1.2米,净过水宽度8.4米,闸底高程66.5米,闸室洞长18.7米,设计引水流量12.6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30万亩。冲沙闸置大坝南端与进水闸相连,3孔,单孔净宽1.7米,过水宽度5.1米,高2.4米,闸底高程65.75米。安启闭机3台,装木制闸门,有机房3间,渠首建工程管理房9间。
  至1959年9月,灌区建成总干渠1条,长5公里,底宽11米,边坡为1:2,平均挖深6.5米,总干渠尾建泄水闸1座,共4孔,其中2孔为泄水闸,2孔用于小水电站,尾水泄洸河。分干渠2条,长40公里,其中西干渠自泄水闸,经冀家庄北至汪泉屯南、程家海、大伯集、东疏东、小屯到大孟,全长22公里。支渠17条,长87.9公里,建成的支渠主要有:3支渠到黄山庄、王卞一带;4支渠到云山;5支渠去吕兴后;6支渠从吕兴南向西;7支渠从柳园向西;8支渠到沙窝一带;12支渠在庞庙。东干渠自泄水闸向东南方向经李家户、胡家庙、大安东、八里庙到巩家堂,长18公里,支渠14条,长48.7公里,主要支渠有:1支渠去前伏山、陶邵村;2支渠到管家洼、施家村;3支渠去大安、十里铺、关王庙一带;4支渠去吴家村;5支渠从保安到北关;6支渠从巩堂向西。灌区内共有斗渠187条,农渠1122条,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4438座。枢纽及灌区累计动用土石方256.15万立方米,完成工日241.55万个,国家投资103.79万元。
  灌区建成后,最大实灌面积曾达20万亩。1962—1964年,由于降雨量大,灌区内排水工程不配套,地下水位上升,地表积水,部分农田渍涝,致使部分干渠支渠及建筑物被平掉和拆除。后来,大汶河上游兴建大量蓄水工程,又加沿河引水灌溉工程增多,该工程引水量锐减,效益下降。1982年“三查三定”时,核实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1万亩。工程现状是:枢纽和总干渠完整,2条分干渠长17公里,支渠13条,长3.9公里,干支渠建筑物67座。
  1987年7月,县水利局组织27名工程技术人员,对灌区内的工程进行实地勘测,对社会、经济情况作广泛调查。为恢复灌区效益,回灌补源地下水,9月在泰安市水利局派员帮助下,对恢复西引汶灌溉作出全面的设计。北起大汶河堽城坝,南至兖州县界,东与月牙河水库灌区相接,西至汶上县界,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20公里,土地面积253平方公里,涉及伏山、鹤山、东疏、堽城、宁阳、泗店、乡饮7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30.15万亩,占宁阳县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
  1990—1994年对引水枢纽进行改建,改建后的引水枢纽主要由进水闸、冲砂闸、拦河闸、橡胶坝、溢流坝组成,设计引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现由14孔翻板闸、4孔冲沙闸、105米溢流坝、82米橡胶坝等部分组成,全长562米。拦蓄水量近600万立方米,年引水量1亿立方米。堽城坝拦河闸肩负泄洪、分洪、滞洪及灌区农田灌溉、地下水补源、水力发电等任务。
  1999年,堽城坝灌区被国家列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解决卡脖子工程为重点,上报了四期《山东省宁阳县堽城坝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山东省水利厅进行了批复,批复总投资1.53亿元。灌区根据批复内容,从2000—2010年,实施了九期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9964万元,累计进行渠道衬砌65.4公里,新建改造配套建筑物200座。工程实施完成后,改善灌溉面积11.6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7万亩,灌区年引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灌区内工农业发展水资源短缺矛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了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