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3&run=13

宁阳县历史悠久。从境内发现的恐龙、象牙、犀牛、鹿、野猪、熊等动物化石和出土的完整虎头骨化石证明,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就具备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条件。据古城、堡头、云山店等文化遗址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在宁阳这片土地上从事生产活动。
  五帝
  县境属少昊之墟。《辞源》载:“少昊,也作少嗥,名挚,字青阳,黄帝子,己姓。以金德王,故也称金天氏。邑穷桑,都曲阜,号穷桑帝”。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宁阳,“故鲁地,为少嗥之墟”。宁阳与曲阜毗邻,当属少昊之墟。
  夏
  县境属徐州之域。禹分天下为“九州”。《尚书·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县境在其间,为徐州之域。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录顾炎武《郡国利病书》云,“今之兖古之徐也”。该志称,“凡岱南州县今属兖者,皆古徐域”。
  商
  县境仍属徐州之域。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商“因之”。境内有郕。
  郕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下简作《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郕在现今县城东北,临近县城,是城邑名。
  西周
  县境属于鲁国。《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封弟公旦于曲阜,曰鲁”。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宁阳在汶水之南,地邻(应为临)曲阜,全境皆鲁甸也”。境内有成(郕)。
  成(郕)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标注,在今县城东北方向,临近县城,是诸侯小国的国名。
  春秋
  县境属鲁国,北部是齐鲁争夺的要地。境内有郕、郕(盛)、曲池(殴蛇)、阐、洮、遂。
  郕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齐鲁》标注,在今县城的东北,临近县城,是诸侯小国国名。根据该图的标示,“春秋隐公五年秋卫师入郕”、“齐人、郑人入郕”中的“郕”即是此地。
  郕(盛) 同图标注,在今华丰镇西故城附近,磁莱铁路北侧,是城邑名。《辞源》载:“荣启期,春秋时隐士。传说尝行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引“《列子》云,孔子游泰山遇荣启期于成之野”,即指此地。“成”应该是“郕”。所引“春秋传庄八年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中的“成”应该为“盛”,《春秋公羊传》有记。这个“盛”也是指此地。
  曲池 《春秋公羊传》写作“殴蛇”。《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齐鲁》上标注,似在今蒋集镇殷家庄北,大汶河南岸。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曲池,鲁邑,《春秋·桓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杜预云,地在鲁国汶阳县北”。又载“故城在今县东北五十里汶水上”。该志录黄恩彤《汶阳说》称,今蒋集镇黄家庵附近遗迹应为“鲁之曲池”。
  阐 《辞源》记载:“阐,春秋鲁邑名。《春秋·哀八年》齐人取讙及阐,地在今山东宁阳境。”《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刚,故阐”。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的记载与《汉书》相同。但《水经注》记有“京相瑶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齐鲁》也标有阐(僤),似在今鹤山乡黄家西皋附近,大汶河南岸,是城邑名,与《水经注》相同。
  洮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齐鲁》标注,似在今葛石镇石碣集附近,为城邑名。
  遂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录《路史》云,“虞后商人置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为中华民国年间出版)载:“遂,周国名,舜后,春秋时灭于齐。亦作隧。今山东宁阳县西北与肥城县接界处有遂乡,是其地。《春秋·庄公十三年》齐人灭遂而戍之。又,十七年,齐人歼于遂”。《辞源》载:“遂,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北。《春秋·庄公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现今县境西北部有穗山,或是遂山。但是根据《水经注》所记,遂国故城不在今县境内。同图标注,遂在大汶河以北,也不在现今县境内。位置待考。关于讙、铸、阳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在县境以北,其地与县境“犬牙相入”。
  战国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春秋之末至于战国,成、阳关入于齐,刚入于齐,后入于秦。迨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则余地并入于楚矣”。战国末期,秦灭楚国,县境归属秦。境内有刚、成(郕)。
  刚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齐鲁宋》标注,在今堽城镇堽城里附近,大汶河南岸,为城邑名。《史记·秦纪》载:“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注曰)《括地志》云,故刚城在兖州龚丘县界”。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刚之名始见于此”。
  成(郕) 同图标注,在今华丰镇西故城附近,磁莱铁路北。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成,仍鲁邑,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田和伐鲁取成,盖自是始入于齐”。
  秦
  县境属薛郡。《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山东南部诸郡》中有界线。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属薛郡,县名无考”。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笋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设县始于此但均未见有宁阳县。境内有刚、成。
  刚 《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山东南部诸郡》标注,位置与战国时期相同,是聚邑名。
  成 同图标注,位置与战国时期相同,为聚邑名。
  西汉
  县境西部和东北部属于泰山郡,东部属于鲁国。境内有宁阳、刚、桃山、汶阳四县。宁阳、刚、桃山属泰山郡,汶阳属鲁国。《汉书·地理志》记载:“泰山郡(注曰)高帝置,县二十四,刚……宁阳……桃山”,“鲁国,县六,……汶阳”。
  宁阳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第六》记载,高祖八年(前199年)四月封魏选于宁(甯),为庄侯,侯第为七十八。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连被封于宁(甯),为恭侯。景帝元年(前156年)封指为侯于宁(甯)。《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记载,元朔三年(前126年)三月,鲁共王子刘恢(汉表作刘恬)被封于宁阳,为节侯。宁(甯)、宁阳都是国名。《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标注,宁阳为县级驻所,似在今泗店镇古城村附近。元朔三年才开始有宁阳,为侯国。但是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宁,山名,高帝于山南置县,故曰宁阳。属泰山郡。后封鲁共王子节侯恬于此,为侯国。”而《汉书·地理志》颜师古仅注,宁阳,“侯国,莽曰宁顺”。
  刚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汉置此县,盖沿秦旧也”。《汉书·地理志》载,“刚,莽曰柔”。同图标注刚县,位置与战国刚相同,为县级驻所。
  桃山 旧县志没有记载。《汉书·地理志》记载:“桃山,侯国,莽曰襄鲁”。同图标注,桃山为县级驻所,似在今葛石镇石碣集附近。
  汶阳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汶阳,故鲁曲池,地在汶水南”。《汉书·地理志》载:“汶阳,莽曰汶亭,师古曰即《左传》所云公赐季友汶阳之田者也”。同图标注,汶阳为县级驻所,像是在今蒋集镇蒋家集附近。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录黄恩彤《汶阳说》以为,汶阳在今蒋集镇黄家庵附近。
  钜平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有,“钜平,高帝置,属泰山郡”。
  旧志云,故钜平城在故成城南,此大误也。杜预云“成在钜平县东南”,何得云钜平在成南乎?考今县东北七十里太平村有旧城基,周数里,三角尚存,此故钜平城也。不知何时变钜称太。(宋有进士姜潜,奉符县太平镇人。近得元至大元年义勇武安王庙碑,教授史谥撰文,云泰安州治南三舍而近,有镇曰太平,乃汉钜平之故墟。并列叙巡检张君、蔺君、刘君、粘合公,末系尾云太平镇巡检尹政立石。则是宋、元以来已变钜平而称太平,并置镇立巡检司,其地久入泰安,至明始罢巡检,改隶县境。)太平、故城两村间,至今为由泰安赴曲阜必由之路。然则钜平故境当在今宁阳、泰安之间。
  春城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此地应属大河郡,后隶东平国。旧志云,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汶水之阴”。近年在刘家西皋西发现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诰赠兵部郎中刘公太宜人合葬墓,墓表载有“葬其邑春城汶水之阴”。
  东汉
  县境西半部的南片属于兖州刺史部东平国,北片和东北大部属兖州刺史部济北国,中部、东部属豫州刺史部鲁国。境内有宁阳、成、刚、汶阳。
  宁阳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平国,七城,……宁阳,故属泰山”。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宁阳,前汉侯国,王莽改曰宁顺,光武复旧,属东平国”。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标注,宁阳为县级驻所,位置与西汉时期相同。
  刚 《后汉书·郡国志》载:“济北国,五城,……刚”。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刚,前汉旧县,王莽改曰柔,光武复旧”。同图标注刚县,为县级驻所,位置与西汉时期相同。
  汶阳 《后汉书·郡国志》载:“鲁国,六城,……汶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汶阳,前汉旧县,王莽改曰汶亭,光武复旧,仍属鲁国”。同图标注,汶阳为县级驻所,位置与西汉时期相同。
  成 《后汉书·郡国志》载:“济北国,五城,……成,本国”。同图标注成县,为县级驻所,位置似在今华丰镇西故城附近,磁莱铁路北侧。
  三国
  县境属魏。境内有宁阳、刚,属于兖州东平国;有汶阳属豫州鲁郡。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县名无考,大抵沿汉之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兖州、豫州、扬州》标注宁阳、刚县、汶阳均为县级驻所,位置与汉时相同。
  西晋
  县境西部、中西半部属于兖州东平国,东部、中东半部属于豫州鲁郡,东北部属于兖州济北国。境内有刚平、汶阳。
  刚平 《晋书·地理志》载:“东平国,统县七,……刚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刚平,汉刚县改,属东平国”。《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兖州、豫州》标注,刚平属于东平国,是县级驻所,位置与汉朝刚县相同。
  汶阳 《晋书·地理志》载:“鲁郡,统县七,……鲁,汶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汶阳,属鲁郡,沿汉旧”。同图标注,汶阳属于鲁国(与《晋书·地理志》不同,作国),为县级驻所,位置与汉朝汶阳相同。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宁阳,省并”。又载:“西晋之末,兖州全境沦于石勒,复归于晋,又陷于燕,旋入于秦。遗黎南渡,元帝侨置兖州,寄治京口,……(宋)文帝元嘉中又徙治瑕邱,……复兖之旧境也”。
  南北朝·宋
  县境属于兖州。境内有汶阳。《宋书·州郡志》记载:“鲁郡,领县六,……汶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汶阳,仍属鲁郡,沿晋旧”。
  关于平原、元城,《宋书·州郡志》记载:“兖州刺史,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阳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来属,后省,孝武大明元年复立,领县五。……元城,汉旧,寄治无盐;平原,孝武大明中立”,似与宁阳县境没有干涉。但是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称,“平原,侨置,属阳平郡。旧志云,宋大明元年复分置县,故宁阳城北十七里名曰平原,亦侨置也”。没有记载侨置元城。似与《宋书》不符合。同时《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为中华民国年间出版)记载:“平原县,本汉宁阳县北境,北齐改置平原县于此,隋改名龚丘,即今山东宁阳县治”。又载:“元城县,南朝宋置,后魏因之,今山东宁阳县也”。又似侨置。
  南北朝·北魏
  县境属兖州。境内有刚、汶阳、元城。
  刚 《魏书·地形志》载:“东平郡,领县七。……刚,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曰刚平,后改,治刚城”。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刚,汉旧县,晋曰刚平,宋省,至是复立”。《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朝魏·青、徐诸州》标注刚县,为县级驻所,位置与晋刚平相同。
  汶阳 《魏书·地形志》载:“鲁郡,领县六,…汶阳”。同图标注,汶阳为县级驻所,位置与晋汶阳相同。
  元城 《魏书·地形志》载:“东阳平郡,领县五。……元城,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宁阳城”。同图标注元城(宁阳城),为聚落名,似在今泗店镇古城村附近。
  关于平原,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平原,仍侨置,属东阳平郡”。但《魏书·地形志》载:“东阳平郡,故东平地,刘义隆置,寻罢,刘骏复,魏因之,治平陆城。领县五,……平原,刘骏置,魏因之,有苦城、钜野泽”。
  南北朝·北齐
  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平原,沿魏旧”。《元和郡县志》:“高齐文宣帝移置平原于汉宁阳城北十七里(旧志似本于此,而误以“十七”为“七十”),即今理(唐避高宗讳,以“理”代“治”字)也。”侨置平原,实始于北魏,高齐因之,更移治所耳。
  隋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县名改为龚丘,属鲁郡。《隋书·地理志》载:“鲁郡,统县十,……龚丘,后齐曰平原县,开皇十六年改焉”。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龚邱,故北齐平原地,开皇十六年改”。又载:“据隋志,是平原实即今宁阳地”。《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河南诸郡》标注,龚丘在今县城附近。
  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齐文宣天保七年(556年)并省州县,(境内)各县或已并入邻境,至隋则第有龚邱之名”。
  唐
  龚丘县属兖州。《旧唐书·地理志》载:“兖州上都督府,隋郡,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圆朗置兖州,领……龚丘……七县。龚丘,北齐平原县,隋改为龚丘”。《中国历史地图集·唐·都畿道·河南道》标注,龚丘为县级驻所,位置在今县城附近。据《山东通志》、《续山东考古录》载,龚丘县境包括今肥城市南部。
  五代
  龚丘县属兖州。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龚邱,沿唐旧,属兖州。欧阳史云,山川职方之掌,五代时短,无所迁改。孟知进石碣,汉隐帝乾祐三年置,称兖州龚丘县,则知五代因唐之旧也”。但《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五代时龚丘属泰宁节度使,后周时属天平节度使,似与县志所记载的“属兖州”不同。据《山东通志》、《续山东考古录》载,龚丘县境沿袭唐朝的旧址。
  北宋
  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开始,龚丘县属京东路兖州。熙宁七年(1074年),京东路划分为东、西两路,兖州属于京东西路。大观四年(1110年)改县名为龚。政和八年(1118年),兖州升为袭庆府,复置鲁郡,龚县隶属京东西路袭庆府鲁郡。
  龚 《宋史·地理志》载:“袭庆府,鲁郡,泰宁军节度,县七,…龚,上大观四年以龚丘县为龚县。”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龚,初沿五代,仍名龚邱,大观四年避宣圣讳改名龚,属袭庆府”。又载:“宋龚县治即今邑城,旧志所云‘宋始筑土城’是也。盖宋初县名虽沿五代之旧,而城则移建于此。《路史》云,龚邱东南二十里有古龚邱城。罗泌,宋人,所云龚邱乃宋龚邱新治也。所云古龚邱城,则隋之旧县也”。《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标注,龚县在今县城附近。
  金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复名宁阳。属山东西路兖州。《金史·地理志》载:“兖州,县四……宁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宁阳,初沿宋旧,仍名龚。大定二十九年避显宗讳,复汉旧名宁阳。属兖州”。据该志所录谭公能吏碑所记村落名称证明,当时宁阳县境北越大汶河,比如今的县境大。
  元
  从至元八年(1271年)开始,宁阳县属中书省济宁路兖州。《元史·地理志》载:“济宁路兖州,领县四,……宁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载:“宁阳,沿金旧。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嵫阳乡;二十三年为宁阳镇,立巡检司;大德元年(1297年)复置县,属兖州隶济宁路。为元勋宏吉刺氏分地”。又载:“宁阳,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又《成宗纪》:大德元年升宁阳镇为县,隶济宁路,而于何时为镇立巡检司,则无可考。只有韩珪《沿革记》的言之颇详。盖珪于历代沿革无一不误,而以元人言元事则固信而有征也。但当时县内仅有八社,褊小已甚。新得元弹压宁义碑,以为奉符县贤村保泗望村人。又得元承信校尉武进碑,亦以为奉符人。贤村、泗望等村名至今属于县境没有改变,而武进是县内西高村(今黄家西皋)人,坟墓后裔在焉,乃当时俱入奉符,故李伯贞《分拨县界记》以为郭门之外俱隶别邑,盖亦几几无以自立矣。再考金元之际,乃宁阳一大厄也。谭碑立于泰和元年(1201年),为金章宗改元之初,是时金势已衰,元兵渐逼,距离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迁汴仅十五年。又过二十一年,义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沿革记》所记载的乙未年诏郡县、定编氓者,即元太宗七年(1235年)、灭金后的第二年。所云壬子,乃宪宗二年(1252年),上距乙未十六年,又上距金泰和元年共五十三年,乃以一万五千户之旧境仅余四百八十户,不复成邑。盖其间,兵燹叠更,遗民几尽,迨后复升为县。又以为宏吉刺氏分地,甲臣为达鲁花赤,其群属有钱粮、人匠、鹰房、军民、军跕、营田、痞田、烟粉、千户、提举等官,其五户丝、金、钞之数,济宁路共以三万户计,宁阳一隅之地,役烦赋重。故凋瘵残黎,竞逃入奉符、汶上二县。为息肩计,其不逃入嵫阳、曲阜等县者,以其同属宏吉刺氏也。委小民于勋戚,任其苛虐,而不之恤,乃至民离乡井,邑失版籍,亦曾不过问,政之不纲甚矣”。
  明
  明初,设十三个布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宁阳县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兖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宁阳县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明史·地理志》载:“兖州府,洪武十八年升为兖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宁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宁阳,沿元旧,属兖州府。初所管止八社,洪武二年(1369年)始于泰安复归故成(指今“三故城”)等四社,汶上复归西黄等五村(今西疏、赵家黄茂等),户口渐增,土宇亦加拓焉。盖即今(指清咸丰初)之县境也”。
  清
  清沿袭明朝旧制,宁阳县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兖州府,领县十,……宁阳”。
  中华民国
  仍设宁阳县。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建制,置省、道、县三级政区,宁阳县隶属山东省岱南道。岱南道次年改为济宁道,宁阳县仍属济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制,县直接属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省下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宁阳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9年9月,宁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宁阳县隶属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泰西专署,1945年隶属冀鲁豫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泰西区,1948年至1949年先后隶属山东省鲁中南第七专员公署、山东省鲁中南泰西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宁阳县仍属山东省鲁中南泰西专员公署。1950年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安区专员公署。1955年隶属山东省泰安专员公署。1958年10月泰安专员公署与济南市合并,宁阳县划归济宁专员公署管辖,同年11月划归济南市管辖。1961年恢复泰安专员公署,宁阳县仍属之。1979年属泰安地区专员公署。1985年5月泰安地区专员公署改为泰安市人民政府,宁阳县隶属至今。
  宁阳之名,最早在《史记》中出现。宁阳建县,从西汉开始。汉至金代,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不详,且几经变迁。至元代以后政区基本稳定,历史资料渐渐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