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从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60&run=13

  《本草从新》
  《本草从新》是药学著作。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吴仪洛在明朝汪昂所撰《本草备要》基础上重订而成。作者认为汪昂“不临症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将汪氏《本草备要》重新修订,保留其合理部分,增改其不足,并补充了一些《本草纲目》所未收载的药物,故名《本草从新》。全书十八卷,卷首为“药性总义”,后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11部52类,共载药720种。其分类方法基本与《本草纲目》相同。各药论述分为药物性味、主治、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及临床配伍应用等,凡引用资料均有出处,较为简明实用。在近代本草学及中医外科书中,本书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见称,因而倍受后世推崇。著作中许多内容流传较广,有一定学习和临床参考价值。本书有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县档案馆现收藏刻本、线装《本草从新》一套。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简称《通鉴辑览》,为清朝官修编年纲目体通史,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敕命傅恒等人撰修,以康熙《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明朝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为架构重修,重新考证并重订凡例,记录自三皇五帝至明朝灭亡,共一百十六卷,附南明唐王、桂王纪事本末四卷。体裁以编年为主轴,引领纲、目,详注训诂、典故、考证,并将乾隆帝亲自作批注附加于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成书,由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阿里衮、刘纶、于敏中、舒赫德联名上表进御。纂修《通鉴辑览》,清廷专设馆局,以大学士傅恒、来保、尹继善、刘统勋四人为总裁,设副总裁七人、提调官十五人、收掌官五人、纂修官十二人、校对官十人、总校官十二人,规格、规模均相当宏大。杨述曾名列纂修官之首,其他如朱筠、赵翼,总校官如毕沅、纪昀等人,或已是文化名人,或在纂修此书中变成硕学之士。书中共有乾隆帝御批三百余处,计一千九百余条,达二十万字。本书史评内容广泛,包涵史书体裁义例、朝代兴衰更迭、储君嫡庶、君臣伦理、文化道德纲常等主题,反映出乾隆帝各方面的思想及政治理念,在众多的官修史书中独具特色,地位突出。该书编入四库全书编年类。
  本书从外部形式上看有正文和录于简端的乾隆批语两部分,批语均针对正文内容,且“自述所见、据事以书者十之三,儒臣拟批者十之七,而经笔削涂乙者七之五”,是其君臣合作所撰。
  总之,《御批通鉴辑览》的历史观念,既建立在封建传统思想体系之上,又作出一些适应本朝统治的修补,并且将之更坚决地贯彻于史学的清理和改造,得出不少新的具体的历史见解与史学见识,在当时确有耳目一新之效,使官方历史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峰,在思想史与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资料价值。
  县档案馆现收藏清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重印本,线装、刻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二套,九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