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康熙字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59&run=13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本书不是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共107卷,180多万字。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便知,所以叫做《易知录》。
  本书由于通俗易懂,以前流传较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可是,此书只写到明末,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之续编,仍用纲鉴的体裁,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叫作《清鉴易知录》,上接《纲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
  本书在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此书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如二十五史,但因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于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如今人们对《纲鉴易知录》十分重视、争相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同志热爱和推荐此书。1910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著作,少年毛泽东从中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此后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和阅读此书。
  县档案馆现收藏清代线装、刻本《纲鉴易知录》一套,二十四册。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的字书。是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纂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增订而成。该书的编纂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内容引用了古代诗文以追溯字源,同时还注明了历代的用法以佐证其变迁。《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为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康熙字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已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本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三大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1915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被超越)。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列举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内府刻本,也就是所说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两种纸本: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康熙内府刻本多是内廷赏赐用的,装订非常豪华,民间很少见到。此外还有道光七年(1827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书局增篆石印本是发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种版本。
  县档案馆现收藏清末石印本《康熙字典》二套,六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