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汤液本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55&run=1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贤明政治时期着墨最多,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其主要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一目了然。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县档案馆现收藏清刻本《资治通鉴》二套,五十六册。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是元代王好古撰写的一部药学著作。共三卷,刊于1289年。作者认为本草、汤液(经方)为医家正学,故以“汤液本草”名书。上卷为总论,收入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二书内容,王好古总结古代文献中有关理论,编入五脏苦欲补泻用药味、脏腑泻火药、五宜、五伤、五走、服药可慎、论药所生、天地生物有厚澕堪用不堪用、气味生成流布、七方、十剂等药性理论内容。卷中、下为中药各论,收集药品228味,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八部分,分别述其气味良毒、归经功用。书中所论药性,均根据各药所入三阴经、三阳经的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发挥,并附引了有关的各家论述。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药物的归经、药物气味的阴阳所属及升降浮沉,并从此出发征引前人之述,对所载药物的药性与功治作了详尽的发挥。其功绩在于总结了张元素、李杲等金元诸名医的药学理论,对后世亦产生较大影响。《汤液本草》远传海外,日本即曾刊刻本书。
  本书现存版本较多,最早者为至元元年(1335年)刻本,常见者为《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现有元、明、清多种刻本,《四库全书》本、《医统正脉》本及《东垣十书》本。
  县档案馆现收藏刻本、线装《汤液本草》一套,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