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云故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33&run=13

  张登云故里
  张登云故里,位于葛石镇葛石店村。张登云(1553—1639年),字攀龙,别字宇浩,先后任凤阳知府、辽海道台及辽东巡抚副使、汉中观察史、陕西参政使等。卒于1639年,享年86岁。
  万历九年(1581年),张登云中进士,首任凤阳知府。当时凤阳皇族亲王众多,因苛捐杂税、徭役繁重,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面对这复杂的局势,他选择了以民生为已任,坚定地支持潘季驯治理黄河。因治黄河占用了朱姓王族的部分土地,朱潘禹诬陷潘季驯欺皇灭祖。登云不理诬陷之词,只顾及治黄大事,并把勘测河图上奏皇帝,为潘季训辩驳生效,黄河治理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发动侵朝战争,侵扰中国沿海。神宗选中了文武双全的张登云任辽海道台,并委以东征经略副使的重任。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丰田秀吉派2万倭寇突袭辽东半岛的西宁城,形势十分危机。张登云临危不惧,在西宁城门下单骑立马,将长柄大刀横在腰前,怒责倭首,日倭不知城内虚实,以为明军早有准备,便仓皇而逃,张登云单骑退敌2万的战绩载入《明史》。张登云因此被封为西宁侯。进士松江通判周绍业作诗《西宁歌》赞曰:
  铃阁重瞻颇牧才,湟门阃令肃风雷。
  片言气压三军锐,单骑风尘万虏摧。
  即有犬羊惊且起,更无孤兔渡河来。
  长裾抉佩封侯印,黄光郎勋名照台。
  张登云不但是政坛贤吏,而且是当时的文坛名士。他常与宁邑名流张同历、吴崇礼一起对咏。精熟古文,其诗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文体具汉唐风骨,他最得意的当数七言绝句及律诗。辞官回乡后,著述甚丰,《葛石山房诗集》由兖州知府出版,诗11首载入清代《宁阳县志》。诗编有《鲁雅副使》,明朝著名诗人戴景为之作序。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有《重修儒学记》、《徐公生祠碑》,分别收入《芝楼草》中。作品主要歌颂秀山丽水、田园之美。在葛石店“日涉园”内写道:“山花水漫抱危台,朵朵商量次第开,聒耳正嫌百舌鸟,驯鹂恰就主人来。”
  张登云不仅是文坛高手,还是热爱建筑艺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1621年他辞官回归故里葛石店,遍寻建筑书籍,研其精华,结合他守望凤阳、巡汉中、镇辽海的广泛阅历,精心设计他的家宅,起名“日涉园”,之后又在城南建“南园”作张氏别墅。《宁阳县志·文学传》(咸丰元年版)载:“里居日涉园,有‘小西湖’、‘瑞芝楼’诸胜。”从张登云与诸好友朱思访、周爰访、张周历、吴崇礼、黄正色等几十人酬唱的大量诗作中,我们知还有“渊明履”、“息谢轩”、“葵心园”、“明秀台”、“崆峒榭”、“跃月池”、“翠竹亭”、“望山亭”等十几处著名建筑。他还建造了鲁南第一坊“紫诰重封坊”,为当时鲁西南的一大景观。
  张家大院 是一处典型清代民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原富平县主簿张朴创建,其子陕西右布政使张登云扩建。其后多次重修、扩建,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朴十四代孙张庆峨时达到全盛。院落楼厅相连,四周环绕围墙高14米,墙宽8.4米,占地7万平方米,俗称葛石店八大院。现仅存清代四栋建筑,其中1号楼为堂楼,面阔11米,进深5米,通高7米,石台基,砖墙,灰瓦硬山单檐五脊房屋;2号楼、3号楼仅存残部;4号楼面阔12.3米,进深4.3米,通高5米,上部残,用现代砖瓦修补。该院落雍容华贵,风格典雅,结构方正,对称严整。随着历史的变迁,张家大院在解放前后损毁严重,仅存少量建筑,但仍能窥见当时庄院的恢弘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