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故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30&run=13

  王贤故里
  王贤故里,位于伏山镇北戴村。王贤(1385—1467年),字惟善,历任河南鄢陵县儒学教谕、户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尹。
  王贤少时聪颖,潜心问学,知识渊博。明永乐九年(1411年)中举人,步入仕途,任河南鄢陵教谕。王贤“振厉作兴,以身为教,严条约,程课业”,整修县学,整饬祭孔仪式,高徒频出,官位至户部尚书的张睿和礼部侍郎薛瑄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贤鄢陵教谕任满,被特授户科给事中(从七品)。任内,直接办理户部给皇帝的奏章,深得皇帝欣赏。
  王贤于儒学经典之外,精通地理风水之术与建筑学,明成祖朱棣选皇陵时,特招王贤咨询,参与选出吉地。并命其监造皇陵,陵三年而成,定名长陵,成为后来十三陵之肇始。王贤因此被破格任命为光禄寺少卿(五品)。
  明宣宗末年,王贤升任顺天府尹,官至三品。京师重地“兵民杂处,权势纵横”。王贤“不刚不柔,爬奸剔蠧,一处以公,言动尊严,人不敢以非礼干,吏民大化之”。同时减民徭役,重农举商,大兴作坊,崇尚节俭,修治学校,建立文丞相(天祥)祠,深受京师士民爱戴。王贤在顺天府连任满九年,年过花甲,上书英宗请求告老还乡,被英宗拒绝,并擢升为正二品继续留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攻明,英宗被俘后,朝野震动,一些大臣建议迁都南京,王贤力主防守,并协助兵部侍郎于谦积极备战,守卫京城,于次年十月打退也先的再次侵犯,不仅使京城免遭战火,还对促成也先求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明王朝的长期稳定立下大功。又过三年,王贤再次上书请辞,这时在位的明代宗也很欣赏他的才干,诚恳挽留:“卿年七十,理当致仕。然京畿冗繁,非卿莫治。府尹如贤者,何可得哉!”天顺元年(1457年),王贤73岁,又一次上书请辞,获准离京返乡,士民“攀辕塞途,恋恋不忍舍去”。
  王贤为官四十余年,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各朝,时人称其“少而学、壮而仕、老而归,克全始终,无纤毫之玷缺”,“忠劳著于辇毂,清声闻于朝野”。他做事以谨慎、稳健著称,不义之财一毫不取,宅心仁厚,待人诚恳,政绩突出,口碑载道,是明代著名的循吏。告老还乡后,清心寡欲,常与乡贤吟诗作赋,寄情抒怀。他对春秋时的鲁义姑素怀敬仰之心,广泛征集了士大夫歌颂鲁义姑的诗篇,集成《鲁义姑姊诗》刊行,为乡邦文献增添了内容。适逢好友翰林学士许彬也告老还乡,邑人为他们建立了“二老归荣堂”。二人常相伴流连于故乡山水之间,诗酒相娱,淡泊明志,传为佳话。1465年,英宗去世,宪宗即位,改元成化,封赠前朝老臣,王贤依例进阶一级,授中奉大夫。成化三年(1467年),王贤辞世,享年八十三岁,被入祀宁阳乡贤祠。
  王贤府第 据《府尹王氏祖谱》记载:王贤府第原在伏山镇东戴村前街,为三进三出院落,占地面积五千平方米,曾有嵌木瓜门楼二座,二层楼一栋,均遭损毁。仅存一楼底,为农户居住区,时至今日,还可以清晰的看到故居外面的雕刻。府尹公王贤碑文上绣皇帝玉玺“制诰之宝”大印,共十三块,现仅存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