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义姑姊故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16&run=13

  鲁义姑姊故里
  鲁义姑姊故里,位于县城东北28公里处,磁窑镇南驿村一带。东临京沪铁路,西有104国道,宁南公路、原济微公路从村中通过。
  清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记载:“鲁义姑姊退齐师处,在县东七十里,南义社”、“义姑姊故里,在县东八十里,南义集东”。现存主要遗迹有鲁姑山、鲁姑祠、鲁姑泉等。
  据西汉经学家刘向《列女传·节义传》记载:鲁义姑姊者,鲁野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者,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遂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与母亲爱也,痛甚于心,今弃之反抱兄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亲爱也;兄之子,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师。”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孔子登泰山过义姑梓,慨曰:“公正诚信果行义夫。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仪治国乎。惜姓名不传,不能无憾于后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此之谓也。
  自此,齐鲁大地广泛流传鲁义姑姊却齐军而义昭华夏的故事,历代高官文人纷纷赋诗颂义姑。明京兆尹王贤、礼部侍郎薛瑄及翰林院大学士许彬齐倡,由王贤主持征集天下颂鲁义姑姊诗文,一时文人显宦纷纷响应。王贤共征得颂鲁义姑姊诗、文849首(篇),撷其精编成《鲁义姑姊诗》,由薛瑄为其作序刊行天下。一位连姓名都不曾流传的村妇的高义,获得天下如此众多文人、官宦、帝王的褒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自孔子赞鲁义姑姊后,鲁义姑家乡就因位于泰山之南,其义昭华夏而名“南义”。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在此开设驿站,“南义”逐渐因“义”与“驿”谐音而名“南驿”。
  鲁义姑弃子抱侄处 在今泰安市南43公里的宁阳县磁窑镇南驿村东的鲁姑山下。清咸丰元年《宁阳县志·山川》记载:“邢家山,在爵山西,一名三台山。上(在其西南)有鲁姑祠。鲁义姑姊抱侄弃子即此地,故又名鲁姑山。”此山海拔237.6米,占地1平方公里。
  鲁姑祠 鲁姑山西南,建有鲁义姑姊祠。清《宁阳县志·秩祀》记载:“鲁义姑姊祠,在县东北八十里南驿集东,盖姑姊之故里也。祠创于宋。”东汉至明初,泰山之前屡遭兵燹,鲁姑庙墙倾室颓。明天顺五年(1461年),许彬在《重修鲁义姑姊庙记》中述:“鲁义姑姊庙,在宁阳东七十里南义社爵山之麓,历岁滋久,而兴废补敝者不知其几也”。明正统年间(1136—1449年),县丞齐郁又将其翻新。明天顺间,巡按山东监察御使泰和康公,卢龙李公适过祠下,顾瞻庙貌,不称神栖,乃移建旧址北三十步,廓其规模,春秋致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阳知县张文凤又在宁阳县城南门外建鲁姑庙,以节妇齐氏、程氏、朱氏、贞女许氏配飨,祭用春秋二仲上戌日。国朝康熙三十三年、三十六年,知县郑一麟、李温皋先后各重修一次。
  清乾隆元年(1736年)葛石社宁家庄人自发在其村南建鲁姑庙。自此,县境内的鲁姑庙就有三座。后来,鲁义姑盛名远扬,许多地方也建起鲁义姑姊庙。自王贤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在北京东郊建鲁姑庙始,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恩彤在广东佛山建鲁姑庙止,现有资料可查证的鲁义姑姊庙分布于全国13个省、43个县。
  鲁姑泉 位于县境西北部的鲁姑泉因鲁义姑姊而得名,《宁阳县水利志》载:“北泉河,即光绪增修县志记载的鲁姑泉。”清光绪《宁阳续志》载:“鲁姑泉,在县西北三十里,穟山东北涧中。南流经山后村东,过石桥,至穟山东南折而西,经东西山前二村西,至崔家河入汶上界。”
  鲁义姑姊,由一个普通村妇,演化为全国众人敬祀的神,由山东人先祀,进而遍及中华,其义之高,感人之深,可由事实窥之。她不仅是宁阳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重修鲁义姑姊庙记
  许彬
  鲁义姑姊庙,在宁阳东七十里南义社爵山之麓,历岁滋久,而兴废补敝者不知其几也。正统中,县丞齐郁又撤而新之。
  及兹复坏,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泰和康公(名骥)、卢龙李公适时过祠下,顾瞻庙貌,不称神栖,乃命县之主簿吴忠(据此及前记,则忠乃天顺间任。旧志误列成化李沂后)、里人奎文阁典籍许越募缘重建,一时官僚富室、轻财重义之士,各以其赀来助者不下数千百计。乃相度高亢之所,移于旧址北三十步许创建立庙三间,为楹者五,深一丈七尺,阔四丈有奇,高视深杀二尺左右。前各三间,外为大门一间,其高、深、袤亦皆称是。缭以周垣,植以松柏。经始于天顺辛巳(五年)正月之望,落成于是年五月之朔。
  先是里人顺天府尹王贤惟善夙重义姑,既征中外诸才、士大夫诗歌,镂板以行顾。余亦里人也,旧居馆阁,素钦义姑之名,且重绣衣之尚义。簿与典籍之区画措置,而典籍余之嗣子也。
  窃尝论之,莫柔于人心,不可以威劫,不可以法持,不可以力夺也;莫强于人心,可以诚感,可以德化,可以义动也。盖义者制事之本、感化之机,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可以格鸟兽、化强暴。观于强齐伐鲁,虓虎之势方张,长蛇之毒已炽,孰不以为万钧压卵、鲁必为之齑粉矣。顾义姑一孱弱之妇,仓卒遇之于郊,询及抱侄携男之事,不背公而向私,第割恩而全义,词语从容,一出肺腑。齐将义之,曰“鲁未可伐也,妇人犹知秉公义,况朝臣、士大夫乎”,乃闻于齐君,按兵而还,鲁得免祸。因访得妇人,赐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孔子闻之曰(《烈女传》“公正信诚”云云,乃刘向语,今辄以属之孔子,未知何据。初阅旧志《义姑姊传》,有“孔子闻之曰”一语,深以为怪,不意,乃襄敏误之也),“义姑姊公正信诚,果于行义”。惜其姓名不传,不能无遗憾于后也。然义姑之秉公行义,固出于天性,亦岂非本于周公风化之所渐濡乎?故先儒尝曰,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观此,则义姑之所为,初岂逆意齐将之问、鲁君之赐哉?其心亦出于至诚,而非寻常矫揉有所为而为焉者,比之晋仆射之事,盖有间矣。
  兖州太守郭鑑、通判田懋、推官范雯,各以其赀来助,且属余记之,故为记之如右。他如钱、谷之出入,则耆老宋祥、毕玉、张贤掌之。工作之都料,则有梓人王全、铁作张权。而晨昏启闭、司香火者,则庙祝孔达也。其他以赀来助者,庸书以碑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