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15&run=13

  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相传在今伏山镇白马庙村。白马庙村为千年古村,汉代就有,曾名禹颓村。为大禹外出治水遗留的废墟。大禹又称伯禹、夏禹、禹王、神禹、帝禹,姓姒[sì],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沿黄一带洪水肆虐、土地淹没、房倒屋塌、器物被毁、世人流亡,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生活在当地的夏部落居民在其首领轩辕(即三皇五帝中的黄帝)的带领下治理洪水。为更好地遏制洪水对部落的侵害,轩辕根据各地洪水的特征,以家乡曲阜为中心,把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分成几大区域,并指派专人因地制宜治理洪水。其中,他把长子少昊派到距离曲阜大约70里路的今宁阳一带,重点治理汶泗河流域的洪水。当时,处在汶泗流域的宁阳城北伏山一带是一片洼地,史称伏湖。少昊到达此地后,在云山北面的一块高地(即伏湖西岸)上,搭设工棚拉开了治理洪水的序幕。
  面对洪灾,少昊和他的儿子颛顼先后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洪水仍威胁着百姓。于是,经过层层推选,舜帝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了颛顼的儿子鲧。鲧仍采用以堵为主的策略。一方面,他调用大量劳动力搬石运土,堵截洪水;一方面又千方百计从天庭偷来息壤,把京都围了起来。但结果却是越堵积水越多,洪水更猛,损失更大,“治水九年无功”。舜帝与四个大臣商议后,将鲧带到远离汶泗流域的羽山处死。大家看到鲧的儿子大禹聪颖过人,德才兼备,就推荐给了舜。
  为避免前几任出现的错误,舜开始没有答应,而是先让大禹制定治水方案。尽管饱尝父亲被杀的伤痛,但是大禹一心为民,毅然接受了治水的任务。大禹总结前辈治水经验教训,按照父亲临终治水遗言,决定以疏代堵,疏堵结合,方案令舜帝十分满意。
  大禹首先治理家乡的汶泗河流域,因方法得当,很快便取得成功。有了汶泗流域治水成功的经验,大禹用了13年的时间,疏通了九大河流,使江河湖海形成网络,全国洪灾都得到有效治理。为褒奖大禹治水的功绩,舜帝不仅授予其玉圭,还将其全家从禹颓村迁往处于高地的堽城坝一带,其住宅就在今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前。
  大禹和百姓迁走后,其出生地的村落闲置起来,时间一长便杂草丛生,房屋残破。到西汉时期,这里又有人开始居住,形成了新的村落。人们为纪念大禹,给村庄起名禹颓村。人们也怀念那些帮大禹搬家死去的白马,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建天齐庙时,庙门两旁各建马棚一间,各塑白马一匹置于棚内,由此禹颓村又叫白马庙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2年,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鉴定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新入藏的国宝——遂公盨。这件国宝为2900年前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代国君遂公所铸青铜礼器。并破译解读了“遂公盨”铭文内容,该铜器内底铸有98个字的长篇铭文,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李学勤考证铭文中的“遂”字是“燧”的异文,读作遂国的“遂”,《辞源》中注释:“遂,周代诸侯国名,姒姓,禹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由此可以推断,大禹故里在宁阳并非是人们主观臆造,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新泰市委党校李明煜也在安徽蚌埠举行的全国学界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禹出生及治水望考》的文章,文章通过一系列史料论证了大禹出生地就在宁阳县白马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