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11&run=13

  驿道
  明清时期,宁阳有自北京南下过境驿道、官马大道各1条。驿道北自肥城入境,南入滋阳(兖州)县;官马大道北自泰安县入境,经南驿入曲阜县。
  清光绪年间,县内有通往县外官马大道8条:宁阳至兖州府,出县城南门经沙庄、古城集入滋阳(兖州)县,长9公里;宁阳至济宁,出县城南门经泗店村入滋阳县,长10公里;宁阳至汶上,出县城西门经许家桥,过洸河经青川寺村、东疏入汶上县,长12.5公里;宁阳至肥城,出县城北门至临邑桥过洸河,经云山店、白马庙、夏晖口,过大汶河入肥城县,长15公里;宁阳至济南府,出县城北门经茅庄、堽城屯、陈家店,过汶河入泰安县,长25公里;宁阳至楼徳镇,出县城东门经石碣集、乱石崖、柳沟、南驿、东庄,入泰安县,长57.5公里;宁阳至泗水,出县城东门经南韦周、沙埠,入曲阜县,长18公里;宁阳至曲阜,出县城东门经龙堂、宫家村,入曲阜县,长13公里。有支路2条:宁阳至泰安,经堽城屯、樊家营、蒋家集,至大汶口过汶河,长48公里;泰安至宁阳至曲阜,过泰安县大汶口,自茶棚村入境,经爵山西、南驿,会宁阳至楼徳路,又经九山东入曲阜县,长15公里。驿道、官道均系泥土路,晴通雨阻。
  宁阳还有一条水上驿道,即洸河漕运,引汶入洸有确切记载的是在元代。元代名士李惟明在《改作东大闸记》中写道:“国初,岁丁巳,济倅奉符毕辅国请于严东平,始于汶水之阴、堽城之左作一斗门,遏汶水入洸,益泗漕,以饷宿蕲戍边之众,且以溉济、兖间田。汶,由是有南入泗、淮之派。”这里是说,元宪宗七年(1257年),经行中书省兵马总管严东平批准,治理河道的副官才开始于大汶河南部、堽城东部修建泄洪的闸门,拦截汶河水入洸河,史称汶水东闸。元代不但贯通了大汶河与洸河,还治理了河道。元代人士刘承作《重修洸河记》这样写道,元至元六年(1340年),适逢暴雨大作,泰山上千沟万壑奔腾不息,汇聚于大汶河,导致大汶河波涛汹涌,洪水泛滥,泥沙淤积到洸河里面,造成堵塞。朝廷巡查官宋某带领大家疏通了洸河的入口处,并将他的业绩镌刻在石碑上。然而源头虽通,河床却仍存在梗阻,宋某担心前功尽弃,遗留后患,以致影响了大运河的漕运,便又呈请中书省批准,调集东平、济宁等地劳役二十余万人,日夜施工,历时近两年,到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才全部竣工。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再从事水道运输,大运河大部分河道无人问津,大运河支流废损殆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重新恢复大运河航运,命令大臣依照前人的做法,修筑大堤,疏通河道。明成化六年(1470年),工部员外郎张君奉命考察洸河入口处——堽城堰,并拟订改造加固方案。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水分司员外郎张盛动工修建堽城坝,次年竣工。这次修建,不仅使洸河水位涨高,为大运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且洸河本身也具备了航运的能力,成为一条水上重要通道,为洸河沿岸的繁华兴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洸河航道的开通,形成了北接大汶河,南达淮河的大汶河-洸河-泗河-南清河-淮河航线,并被官府设置为水上驿道。随着南北经贸往来的日益兴盛和文化的交汇融合,洸河流域百业俱兴,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诸如洸河垂钓、洸河夕照、洸河摆渡等独特的人文景观。明朝大学士薛瑄曾赋诗《洸河晚涨》一首,盛赞洸河的醉人景色。诗曰:
  车转阿香过远山,洸河一夕涨漫漫。
  蛟龙出没苍茫里,鸥鸟浮沉杳霭间。
  浩叹每思临逝水,雄才长忆挽狂澜。
  龙门曾跃波千丈,会有风云出迅湍。
  至清代中晚期,由于洸河航运疏于管理,导致河床日渐升高,航道被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