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集中心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206&run=13

  大伯集中心街
  大伯集中心街即东疏镇大伯集村的中心大街,在县城西北7公里处。据原家庙石碑记载,唐宋以来称大毕村,以姓氏取名,后来,毕姓迁往济南。戴姓于明朝初年自今安徽省迁此,后因设有集市,改称戴伯集,又称大伯集。
  据戴、崔、张姓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戴、崔、张三姓,自安徽凤阳府迁此居住。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该村设立集市,遂称大伯集。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里社》记为“戴伯集”。“戴伯”“大伯”何关系,待考。明清两代所修《宁阳县志》均记作“戴伯集”,自清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宁阳县乡土志》始改作“大伯集”,村名沿用至今。“大伯集”之“大”,今仍沿旧读为“戴”。清咸丰十一年环村修建的围子墙,现存遗址,原围子墙底宽10米,上顶宽5米,高7米,周长3000余米,东南西北有围子门、吊桥,围子墙外掘有围子河二道,宽4米,深2米。村内有老祖庙、土地庙、宗祠、关帝庙等。
  中心街是村内一条东西大街,长约1公里。街北有座混元老祖庙,村民称堂庙。庙设大门和大殿,大门1间,大殿3间。大殿四梁八柱,先起后架,砖木结构。殿内中间,供奉混元老祖。老祖塑像头上有角,身穿用菠萝叶缝制的衣服,赤脚。乡间说法,天地混沌,混元老祖是开天辟地的人,疑似中国神话中盘古的化身。老祖两侧各塑一个小童,手拿量天尺站班。老祖塑像前有神案,上摆香炉和磬,还有关圣帝和真武帝法身小塑像。旧社会村民迷信,久旱不雨时抬关圣帝和真武帝两尊塑像沿街游行,祈祷求雨。大殿东间塑的是申公豹,掌上托日;西间塑的是女娲娘娘,掌上托月。殿厦石柱上刻有对联,前面是“此处有天理日月照耀其地,各自存良心光明正大成人”,背面是“道高德泽远,福大寿绵长”。大殿、前厦、大门各绘有壁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壁画和大殿泥塑,皆出自刘伶墓村民国年间的艺术大师温继明之手。大殿上建有魁星阁,群众俗称“庙上庙”。“庙上庙”名气很大,在外地比村名响得多,惜已不存。中心街路南原崔家大院,因村庄规划,原房被拆除,后改建成村办公室及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2013年6月,“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被公布为宁阳县第一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大伯集是宁阳城西远近闻名的古集市,是周边县市商品集散地。农历每月四、九逢集,十字路口以西的西头逢四,东头为九。大街上商号林立,店铺密排。杂货铺、点心铺、肉铺数家,恒泰杂货铺印发乡票代币使用。药铺3家,崔姓是医学世家,戴姓益生堂驰名县内外。沽清馆20多家,染坊2家,纸坊2家,钱庄数家,旅店数家。戴姓旅店铺面大,名声高。
  牲口市原在东门外,规模比大孟集的还要大。东到泰安大汶口,西到梁山韩海,肥城、汶上、兖州、济宁等附近几个县的牲畜都来集上交易,能达几千头。河北、安徽等地的商客,也常来这里购买。
  估衣市在大街西段,崔家大院以东。每逢集日风吹墙上衣,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穷人做不起新衣服可以买件旧的穿。
  街东头路南圩子角大场是曲艺场地。到场曲艺多种多样,有落子、评书、坠子、渔鼓、快书、大鼓、扬琴、拉魂腔等。老柳的落子《杨家将》、《呼家将》,老赵的评书《三侠剑》、《包公案》,汶上老张的快书《武松打虎》等最受欢迎。在老百姓中,时称“老汉好听文武忠,老太好听贤良女,小伙子爱听响马传,大姑娘爱听投亲的公子相公”。
  地方传统风味吃食很多,如胡辣汤(甜沫)、小米粥、丸子汤、平锅油煎包、烧饼卷、馓子、壮馍、锅贴卷子、千层饼、豆腐脑等。名吃胡辣汤,以小米为主料,泡好磨浆过滤,煮沸成汤,佐以菠菜、豆腐皮、花生仁、细粉丝,再加适量胡椒粉即成。汤味香辣甜,营养丰富。名吃戴家丸子汤,用汤煮油炸丸子做成。白面掺合绿豆面,拌上碎粉丝,放上少许鸡蛋清,加盐加水和面炸成干丸子。大锅添水,放猪腿、红辣椒等煮沸,佐以香菜、葱花,加干丸子和少量醋,随加随盛,10个一碗,有丸有汤。丸子汤美味可口,几十米外就能闻到。戴姓的平底锅油煎包也是一绝。以石磨磨成的优质白面作皮,以鲜猪肉、韭菜、碎粉丝加祖传佐料和豆油调合作馅,做成鸡蛋大小的圆包,摆放平底锅中,烧火,将熟时滴油加白面混水,稍时即成。煎包配料讲究合理,火候恰到好处,香味浓郁扑鼻,地方风味独特,深受市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