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寺村、吴家东和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88&run=13

  青川寺村
  青川寺村,隶属八仙桥街道,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处,东临赵王河,南至大屯村,西至东疏镇前村,西北与东疏镇郑庄村接壤,北与青川中村相连。地处平原,村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南北各一条。全村姓氏有十四个,分别为刘、颜、孟、王、崔、牛、陈、张、薛、胡、闫、靳、翟、李,以刘姓为主。2011年,全村有耕地面积1450亩,310户、1150人,人均纯收入9350元。
  传说宋代赵王行船而过,望此地景色秀丽,土地肥沃,起名为青川,因连片18个村庄,故有十八青川之称。(即:大寺青川、颜家青川、樊尹马村(青川寨大队)、青川马驿、田家堂青川、许家青川、闫家青川、谢家青川、杨家青川、胡家庄青川、大屯青川、小屯青川、刘家青川、柳家青川、梁家青川、王家青川、红庙青川、孟家青川。)
  现青川寺村由大寺青川和颜家青川合并而成。据清咸丰元年《宁阳县志·寺观》记载:“圣寿寺在青川村,元时建,有碑记”。由此可知,青川寺元代已有村落,“圣寿寺”俗称“青川寺”,寺庙所在村落为大寺青川。颜家青川,据《颜氏族谱》记载,颜氏七十代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泗皋迁此定居,取名颜家青川。1959年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即青川寺村。
  青川寺村人杰地灵,村人尚礼仪、重仁爱、性质朴、诗礼传家,特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了多名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刘昌荣,较早参加抗日战争。还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全国解放后光荣退伍。解放战争时期,村民颜景安,在1947年解放肥城江庄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村民刘传考,作为青川寺村第一位中共党员,于1947年秋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后被亲属安葬于本村村西。
  吴家东和村
  吴家东和村,位于八仙桥街道西部,县城西4公里处,东临赵王河,与任家村、杨家集、李家楼相邻。地处平原,村落呈长方形,有东西大街一条。蒙馆公路从村落中穿过。2011年,有耕地面积692亩,居民191户、625人,人均纯收入8942元。
  俗称的“十八东和”现存的有吴家东和、小吴家东和、红庙、杨家集、任家村、小河东、李家楼、杨家庄、李家庄、花石桥10个村,其余各村在历史变迁和村落演化中消失。
  清光绪三十三年《宁阳县乡土志·氏族》记载:“吴氏系出延陵,以国为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居宁阳,始祖失名,自名敬者传世至今二十一代,孟琪、崇礼最著”。据《吴氏族谱》记载,吴姓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居此地。关于是“东和”还是“东河”,一说居民和睦相处,曾建东和门;一说古代以方位赵王河称“东河”,“十八东和”皆傍赵王河而建,故应为“东河”。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兖州府志·建置》编户中作“东河社”,曾命名吴家东河大队。今作“东和”,待考。
  在村西有一处墓群,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吴孟祺家族墓地。墓原封土直径约5米,高约2米,后曾遭破坏。墓前有石马、石虎等。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茔墓》记载:“潼关兵备副使吴孟祺墓,在县西五里东和村(今吴家东和)”。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二吴传》记载:吴孟祺,字元寿,居县城西南巷,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曾任潼关兵备副使,年不满五十即谢政东归故里。隐退二十余载,惟杜门著书课子,著有《义命箴规》、《拙修迩言》、《六泉漫稿》、《警庵文集》等。卒于隆庆二年(15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