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桥村、大庙临邑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87&run=13

  廖桥村
  廖桥村隶属文庙街道,位于县城海力大道以东1公里,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地处平原,村落呈长方形,东西、南北主街各一条。由廖桥和南许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北有泥张路连接周边村庄。东有张庄,西有泥家村,北有北许,南邻杜家村,为南许管理区驻地。居民姓氏有:许、王、廖、刘、泥、郭、徐、马、周、程、朱、宗、李、史、孟、贾、宁、于、陈、潘、苏、谢、丛、薛等。廖姓定居后,集资在村前建桥一座,据建桥碑文记载,该桥建于明代,称廖家桥。村落以桥为名。2011年有耕地1108亩,居民230户,总人口734人,人均纯收入9180元。
  廖桥村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并且形成了较具规模的香油、麻汁生产这一特色产业。据《宁阳文史》记载,廖桥香油、麻汁生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泰山十大名优产品”,并被冠以“齐鲁名食”的称号。廖桥香油曾一度供应清朝皇宫御膳房,被达官贵族视为上等调味佳品。改革开放以来,廖桥香油、麻汁系列产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98年,建成了廖桥香油专业村。
  廖桥村地灵人杰,历史名人、革命先辈都为村庄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现许姓族人为明内阁首畏许彬后裔。著名革命烈士许国就出生在这里。许国(1919—1941年),1938年4月在泰西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宁阳县第二任工委书记,1941年4月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凶残的敌人将其头颅割下,悬挂于县城东门楼上示众,借以威吓抗日民众。后其家人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将其尸首安葬于家乡。
  大庙临邑村
  大庙临邑村为“十八临邑”之一,隶属八仙桥街道。县城西有“十八临邑”之说,一般是指大庙临邑(于家临邑、褚家临邑、陈家临邑、姜家临邑、李家临邑、吴家临邑、赵家临邑、朱家临邑),郭家临邑,徐马高临邑,周家临邑,王家临邑,张陈临邑,路家临邑(路家临邑、何家临邑)。
  大庙临邑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处,地处平原,北临伏山镇胡中屯村、张家堂村,东临洸河,西与周家临邑相邻,南接徐马高村和王家临邑村,西外环路绕村而过。村落呈方形,有东西大街四条,南北大街一条。
  建国初期,大庙临邑属红庙东和高级社管辖。1961年分为庙东、庙西两个生产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时改为大庙东管理委员会和大庙西管理委员会。1987年,改为大庙东村民委员会和大庙西村民委员会。
  2011年,大庙东村有耕地面积1062亩,居民320户,人口1134人,人均纯收入为9400元。有五个村民小组,姓氏有于、褚、陈、姜、张、王、李、刘、潘、侯、杨、朱、肖、杜、霍、孔、邱、赵。大庙西村有耕地面积1667亩,村民350户、1350人,人均纯收入9291元。有李、吴、刘、杨、赵、朱、辛、郭、毕、马、陈、潘、高、薛、曹、张16姓。
  据明万历年间庙碑刻石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建“大庙”一座。相传清康熙年间,河南赴京考生因病住下误了科考,后发迹筹资兴建大庙。清光绪三十三年《宁阳县乡土志》载有“大庙临邑村有圆觉寺”。此时已建村落,因临近县城,又有大庙得名,又名虎头崖。据回忆,大庙构建独特,分前后大殿、东西厢房。后大殿共分七间,被人描述为四梁八柱、三门四窗。因年代久远大庙仅有遗址,今大庙遗址内仍有古藤萝一棵,历经200余个春秋仍枝繁叶茂。
  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庙临邑集闻名遐迩,规模大,贸易品种多,每月农历三、八逢集,集市上人们比肩接踵。本地比较闻名的商品是以手工作坊生产的白麻草纸和绳头。1952年,县工商局行文撤销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