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山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77&run=13

  伏山镇,位于县境中西部,县城以北,距县城8公里。北靠大汶河与肥城市相望,西邻东疏镇、鹤山乡,东连堽城镇,南部与文庙街道和八仙桥街道接壤。辛(辛安店)周(周家庄)公路从县境东西穿过,济微公路纵贯南北。镇人民政府驻前伏山村与后伏山村之间。2011年底,镇域总面积84.3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居民1.9万户,总人口6.8万人,人均纯收入8958元。
  伏山镇境内有云山店遗址、李家阁遗址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多处。在汉代,南部境域属宁阳县,北部属春城侯国故地。明清时期,镇区为西乡、北乡境地。民国时期分属为三区、五区、六区。1956年设伏山区,1958年设伏山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属伏山区,将原辖7个管理区改为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原伏山区分设为伏山镇、白马乡。2001年2月合并乡镇,原白马乡并入伏山镇。
  伏山镇地势较平坦,东北部苏家楼东稍高,属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境内中部曾有伏山,经多年采石,部分山体基本被削平。洸河从东北部入境,穿济微公路桥南流,从西南部出境。月牙河由东部入境南流在西南部出境。西引汶干渠在西北部穿过。境内中部村落稠密。南部为压煤区。全境土地肥沃,地下水丰富,排灌配套,被誉为宁阳的粮仓。
  禹王庙坐落于大汶河南岸,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占地十多亩。2000年5月,禹王庙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至京山(相传此处为南京到北京的中间点)原名宁山,汉高祖在宁山之南置侯国,宁阳因此而得名。今因石材开采,宁山几乎已被夷为平地。据清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记载:此山不甚高大,而为邑主山,邑在山南,故为宁阳。云山,传说古时称汶山,西北山脚下的白马庙村,古称禹颓村,据传夏禹就出生在这里,后受舜命带着自己的部落去治水,被遗之颓堰残壁称为禹颓村。西周时期遂国国君制作的遂公盨,以98字铭文记载大禹治水功绩,成为大禹治水的最早的文物例证,现珍藏于北京保利博物馆。白马庙村在唐代建有天启庙,庙门两旁各塑一匹白马,故又称白马庙。
  伏山镇环境优美,景点众多,古宁阳八景的“云山烟雨”、“禹碑虹渚”、“虬枝歧柏”均在伏山镇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