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村水库涵洞碑刻群、桑安口河道记事碑、杜氏始祖碑、龙泉河石桥碑刻、张崇让墓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62&run=13

  良村水库涵洞碑刻群
  良村水库涵洞碑刻群,位于堽城镇良村东北100米处,与得时村交界的水库上。良村在县城东北13公里处,茅庄东北,东有马山,西南有月牙河水库,西距蒙馆公路2公里。良村原名马家寨,以姓氏取名。相传北宋年间(960—1127年),有个马员外为人善良忠厚,外称其所住村落为“善良之村”,故名良村。
  良村水库涵洞碑刻群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清代墓碑。涵洞位于水库西南角,用25通墓碑建成,共有七通墓碑开有泄水孔,墓碑阴面或阳面朝上,大多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光绪、清宣统年间碑刻,大部分碑刻首身一体,碑首浅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多为夫妻合葬墓碑。碑刻长250厘米,宽(显露部分)65厘米,厚22.5—29.5厘米不等。目前,碑刻相互叠砌,基本保持了初建时的原貌。
  桑安口河道记事碑
  桑安口河道记事碑,位于鹤山乡桑家庄村西北角。桑安口河道记事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清代记事碑刻。桑安口是大汶河桑家庄与安家庄之间的河段。历来为大汶河防汛的险工险段之一。
  桑安口河道记事碑残缺,后修复,镶嵌于水泥框中,青石质。碑高148厘米,宽62厘米,厚度不详。碑文共15行,满行34字,计450余字。碑文记述桑安口屡次开裂,集全县同修,康熙五十八年泗皋社又修等事宜。尾题“……岁次辛未葭月榖旦立石”。碑刻年代处缺失。据考清代辛未年分别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碑刻内容出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因而立碑时间与清康熙三十年不符,又因清嘉庆十六年、清同治十年与碑刻内容时代较远,只有乾隆十六年和碑刻内容显示年代较近。因而,桑安口河道记事碑应为清乾隆十六年十一月立石。
  杜氏始祖碑
  杜氏始祖碑,位于伏山镇双庙村东北500米。双庙村在县城西北7公里处,云山店东。据原庙碑记载,此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村落中原建有两座庙,以庙数为名,故称双庙。
  杜氏始祖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始祖碑。该碑青石质,直首,座佚。碑宽79厘米,高205厘米,厚28厘米。碑阳碑首额题右起“明故”二字,阴刻楷书,字径14厘米。中题“始祖考彦召/妣耿/康氏三位神主”,阴刻楷书,字径12厘米。首题“杜氏祠堂基趾…”尾题“大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十月吉日立”,阴刻楷书,字径4厘米。一旁放置垄形石质碑帽,长95厘米,高33厘米。碑文记述了杜氏祠堂方位、大小尺寸及有功名的后代人数等事宜。
  龙泉河石桥碑刻
  龙泉河石桥碑刻,位于蒋集镇张家龙泉村南,在县城东北25公里处,北濒大汶河,南北横跨龙泉河。张家龙泉村,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姓迁此定居,村落临近龙泉河,故取名张家龙泉。
  1958年,为方便村民通行,张家龙泉村利用在附近收集的38通清代碑刻,建造三孔石梁桥。桥墩用20多通碑刻叠砌构筑,桥面用墓碑铺设。碑多数为青石质,高1.2—2米,宽0.6—1.2米。刻立时间为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碑文多因叠压而不详,仅知其中一通为宁阳人黄恩彤撰文,内容为咸丰年间(1851—1861年)捻军在山东活动,时黄恩彤在藉,倡议筑垒掘壕,建炮台以守等,为清政府镇压捻军歌功颂德。
  张崇让墓碑
  张崇让墓碑,位于东疏镇西河村西北角。西河村在县城西10公里处,西靠汶上县境。相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据传,此地有古赵王河,其与今赵王河相比位于西,故称古赵王河为“西河”。此村落处在赵王河畔,以河名作村落名。一说与“东和”相对,称“西和”。
  张崇让墓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墓碑。该碑刻为青石质,石龛帽,镶嵌于石灰墙内,仅暴露出碑阳。碑宽80厘米,高200厘米,厚度不详。碑阳竖题“皇清明故处士和恭张老先生墓”,阴刻楷书,字径12厘米。下题“□□授贡候选知县□挺楫拜题”,“乾隆四十四年…”。碑文可见44字,其余漫漶不清。碑首上置石质龛,微残,高27厘米。碑阳前方15米处另立有1通后土之神位碑,青石质,圆首,无座。后土之神位碑宽55厘米,高110厘米,厚20厘米。碑阳竖题“后土之神”四字,阴刻楷书,字径15厘米。碑阴无字。目前,该碑刻保存状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