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老虎洞石窟造像、鹤山朝阳洞石窟、东磁西村石造像、登瀛路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47&run=13

  鹤山老虎洞石窟造像
  鹤山老虎洞石窟造像,位于鹤山东麓半山腰上,属后鹤山村。鹤山海拔252.6米,占地约1.8平方公里,石灰岩山体,植被较好。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山川》记载:“鹤山,峰峦秀举,势如飞鹤。东北石壁屹立,土名虎洞,内镌佛像。”
  鹤山老虎洞开凿于金元时期,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清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记载“邑人刘儒镔《虎洞记》略云:鹤山东偏壁立千仞,忽现一洞。洞口二尺许,屈身而后可入。广不满二尺,深约六尺,正面石上镌一佛像,石几、香炉具备。天将雨,佛身如有汗出,香炉水盈不溢,土人以为雨征。折而北,壁缝隘甚,侧身入,乃阔如夏屋,其上无际,不止数十仞。窅然深黑,灯烛俱不然,惟燎柴可照。洞前有二碑:一建于前明天启,一建于国朝乾隆。名为虎洞,祈雨辄应。又有石碾一、石臼一,或以为昔人避寇之用,理或然也。咸丰末,捻匪屡扰,附近居民多入其中以免”。
  老虎洞洞口向东,人工垒砌发券。洞口向内有长约5米的通道,正对石佛造像。石佛造像为莲花座佛像,周围雕刻有石龛,下有两层莲花石台座。造像底座长110厘米,高18厘米,龛高79厘米,宽73厘米。造像高63厘米,宽56厘米,为三头六臂形式,中间两臂下垂合掌,两侧两臂弯曲向上做托物状,佛像面部因时日长久变得残缺、模糊不清。佛像衣纹线条流畅,造型古朴自然,制作精良,极富金元时期造像特征。该佛造像为研究宁阳县佛教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鹤山朝阳洞石窟
  鹤山朝阳洞石窟,位于鹤山乡后鹤山村西200米,鹤山南麓,离山顶约百米。鹤山朝阳洞石窟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冬十一月,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石窟寺。
  朝阳洞洞口狭窄、陡峭,宽0.49米,高1.8米,向内深约5.7米。洞口左侧有题刻10行,额题“佛手朝阳洞记”,首题“大明国山东兖州府宁阳县青川乡东王屯庄开洞”,下题“明嘉靖二十六年冬十一月吉日石匠毛逵”,左第二行“颜□齐书丹”,满行20字,字径4厘米,其余字迹多漫漶不清。主洞内空间狭小,石壁平整光滑,上有“慈航海业”四字。下部雕刻石质香案,上面供奉仙佛神位。香案长82厘米,宽32厘米,高10厘米,两头翘首饰云钩纹。朝阳洞台阶下5米处有石刻“峰回路转”四字,阴刻楷书,字径12厘米。向东2米为“朝阳洞”三字,字径15厘米,阴刻楷书。该石窟目前保存状况较好,大部分石刻清晰可辨。
  东磁西村石造像
  东磁西村石造像,位于华丰镇东磁西村西南部。该造像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明代石造像。
  东磁西村应称东磁窑西村,与东村统称东磁窑,因位于宋元时期的瓷窑址以东而得名。该村原有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已废圮,现石造像所处位置为原三义庙山门的位置。造像为青石质,站立,面向南方,高170厘米。造像头戴盔,颈系披风,身披锁子甲,双手环于身前执剑而立。剑高91厘米,宽7.5厘米。盔甲置脚,饰不规则图案,腰部置环带。造像左臂稍残。整个造像大约为真人大小,面目生动,雕刻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登瀛路石刻
  登瀛路石刻,位于葛石镇杏山庄村东,杏山西北麓山脚下。杏山庄村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杏山西南麓。
  登瀛路石刻,是题刻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摩崖石刻。题刻于一块巨石上,立面朝向西北方向,平整光滑,共有7行刻字,计28字。上刻“光绪辛卯冬,昱人张秉义、马本贵剏修登瀛路,长白中衡题,石匠陈万乾”等字,字体大小不一,大字字径22厘米,小字字径5厘米。据当地百姓介绍,杏山山顶原建有文昌阁、魁星楼,现遗迹无存,而石刻处是登文昌阁、魁星楼的必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