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民居、董述良民居、董先兰民居、沈家平民居、山西会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39&run=13

  杨氏民居
  杨氏民居,位于伏山镇后伏山村西北角,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清代民居。
  该建筑是杨氏前7代祖兄弟2人由宁阳镇杨家庄村迁此后修筑,此房为长子所有。该建筑坐北朝南,正房三间,耳房一间,为砖木结构,前出廊,阴阳瓦,过垄脊,硬山顶式建筑。面阔11.5米,进深5.32米,通高5.5米。前面共有木门12扇,上部为方格式,下为木板雕刻花纹图案。门高2.9米,单扇门宽0.74米。廊柱已腐朽,现改为水泥柱,柱径0.20米,柱间距3.5米。正房门口廊柱书写对联一副,上联为“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下为“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在其院落周围有二层角楼等其它古建筑,均为杨氏家族所有。角楼为上下两层,砖砌外墙,阴阳瓦,板瓦扣花脊,硬山顶式建筑。面阔5米,进深4.8米,通高8.5米。周围其它杨氏民居均为清式建筑。
  该建筑采用阴阳瓦屋面,为北方地区典型的小式建筑民宅。该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为研究北方地区清代古建筑民宅提供了实物资料。
  董述良民居
  董述良民居,位于伏山镇后洸河崖村,村民董述良的住房,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清代民居。
  民居坐北朝南,为三开间,前出廊,砖砌外墙,阴阳瓦,板瓦扣花脊,饰吻兽,硬山式建筑。面阔10.6米,进深6.4米,通高6.5米,墙厚0.47米。雀替龙首透雕,制作精美。前面为砖雕戗檐板,剔底阳刻,分别是“福禄、祥祯”四字。建筑东为大门,阴阳瓦,硬山式。门向北开,面阔3.4米,进深4.8米,通高5米,墙厚0.54米。四角戗檐板饰砖雕,剔底阳刻,分别是“福禄、祥祯、吉星、高照”八字。该建筑为典型的小式建筑民宅,主体结构基本完整,局部瓦件脱落,木构件腐朽。
  董先兰民居
  董先兰民居,位于伏山镇后洸河崖村,是村民董先兰的住房,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清代民居。
  民居坐北朝南,为三开间,前出廊,砖砌外墙,折子檐,阴阳瓦,板瓦扣花脊,硬山式建筑。面阔9.37米,进深3.97米,通高6.5米,墙厚0.52米。廊进深1.35米,廊柱高2.25米,檐椽到底2.75米,阴阳瓦抱厦。前置一门两窗,门宽1.46米,高2.47米,窗户宽1.6米,高1.23米。戗檐板饰砖雕,两山墙夹杂石条稳固。该建筑为典型的清代民居。历经了上百年的风雨侵蚀,主体结构和外观至今仍保持稳固完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沈家平民居
  沈家平民居,位于伏山镇沈家平村西南角,南湾坑东岸。沈家平村在县城西北12公里处,白马庙村东北,北靠后洸河崖至后鹤山村公路。为俗称“十八平”之一。据《沈氏族谱》记载,沈氏于明朝初年迁此定居。借故“平陆”之名,以姓氏取名沈家平陆,后简称沈家平。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耆德传》有“邑西北沈家平陆人”字样。此志《里社》记有“北乡,平陆社”。
  沈家平民居为清代民居,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古建筑。民居坐北朝南,中间为正房三间,东、西两侧各一间耳房,耳房比正房略低。砖砌外墙,内砌土坯,折子檐,砖檩条,仰瓦灰梗屋面,扁担正脊,板瓦扣垂脊。面阔17.2米,进深5米,通高6.5米。现门窗为后期改造,门高2.35米,宽1.3米。正房四角砖雕戗檐板,剔底平刻,分别为“福寿安康”。原有吻兽,在文革时期破坏掉。普通民居一般不作复杂的正脊,也不作垂脊,而该民居采用仰瓦灰梗屋面,再采用带吻兽的正脊、垂脊的作法,是不多见的。
  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东庄镇东庄村西南角,镇建筑公司院内。
  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山西西兴号、公顺号、益昌号、太必号等十家商号的商人集资修建。
  山西会馆将宫廷建筑风格与民间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原有大门、戏台、大厅、厢房等建筑,现仅存大厅三间,坐北朝南,面阔l2米,进深8.9米,通高8米。石砌台基,砖砌墙体,灰瓦硬山顶,饰彩绘。前檐墙上嵌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创建时的万古流芳石碑l通,记载了众商号捐款征地建会馆的事宜。
  宁阳山西会馆是历史上宁阳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具有极高的价值,对研究清代宁阳商业史、经济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