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36&run=13

  鹤山寨墙
  鹤山寨墙,位于鹤山乡后鹤山村西200米,麒麟山山顶上,麒麟山为鹤山的一个山头。是清代军事设施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鹤山寨墙依山顶山势而建,蜿蜒弯曲,气势雄伟。该寨墙共残存北、南、西三面,总长约800米,其中北面寨墙残缺严重,残长400米;南面寨墙残存100米;西面寨墙保存较好,残长300米。三面寨墙均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其中最高处约3—4米,最宽处2.3米。共设有寨门两座,均已破坏,仅残存半截,门宽1.5米,残高1.5米。山顶还遗留多处房屋地基,均为石砌。该遗址应为附近村民为躲避匪患,在麒麟山进行防御的临时住所,又或为土匪流寇的据点。
  苏家楼圩子墙
  苏家楼圩子墙,位于伏山镇苏家楼村东北角,北临洸河后坑。苏家楼村在县城北13公里处,洸河从村落北经过。据《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迁此。苏氏盖有楼房,俗称苏家楼,以楼名作村落名。苏家楼圩子墙是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城垣类古建筑。
  苏家楼圩子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为抗击捻军和土匪流寇所建,原围村一周,现仅存东北角残段。据当地村民介绍,原墙宽约5米,整个墙体用土夯实。现残高4.1米,残长50米,宽约2米。墙体中生长杂树,损毁严重,土墙上暴露有部分汉瓦残片,应为村民从北侧土坑中取土时筑入。苏家楼圩子墙是当时宁阳96堡中,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圩子墙之一。
  凤凰城
  凤凰城,位于磁窑镇南部凤凰山脉上,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清代城址。
  凤凰山脉呈东西走向,最高处海拔548米。凤凰城处于枣庄村南的山脉上,东南为李子山,南为九山。凤凰城仅存城墙残迹,残长200米,高约1米,宽约1.2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在城墙南部山顶处(俗称晾经台)有两处石刻,上处刻有“同治拾壹年(1872年)…”等刻字,字径7厘米。下处刻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初六徂徕山人赵□□之上□山右道光□□□”27字,右首起,竖行,小字字径7厘米,大字字径13厘米。在石刻北20米处,有废弃石屋、漏斗状饮马泉、石碾盘、残碑座等遗迹。据当地村民介绍说“呼家将”占山为王,曾驻扎此地。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山川》记载:“凤凰山,在县东五十里,上有宁家寨,高峻险绝,鸟道而上,有平地,可容数千人,元季人多避兵于此……”。据史志资料记载及村民介绍,此地遗迹应为历代屯兵或村民避祸之用。
  义和寨寨墙
  义和寨寨墙,位于磁窑镇贺家庄村南部的凤凰山与曲阜市山脉的交界处。贺家庄村在县城东24公里处,后石桥村西。据《贺氏堂折》记载,贺氏祖约在清朝初年由南陈村迁此定居,迄今已历十四代。以姓氏取名贺家庄。义和寨寨墙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义和寨寨墙是清代军事设施遗址,从凤凰山山下至峰顶共有宽约1米、高约3米、长约数公里的寨墙。在山阴距山顶70米处,耸立数块巨石,其中一块面向东南,宽约1.9米,高2.95米,厚1.2米,从右向左竖刻。刻有“宁邑石桥村民、赵京纯、贺培贞、义和寨三年、大清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立”等字,阴刻楷书,字径15厘米。山阴坡顶上还有石质碾盘2件、石臼2件等遗存。据传,约清咸丰、同治年间,土匪流寇烧杀抢掠,为患乡里。凤凰山下的前石桥、后石桥、贺家庄等五个村的村民,在赵京纯、贺培贞的带领下,齐聚凤凰山,组成义和团,并在山顶建立了义和山寨,共同防御匪患。义和寨有内外两层,山顶为内寨,属于指挥中心,这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寨有四千平方米,周围有寨墙,高2米左右,宽1米左右。内寨有五个寨门,寨门有寨岗,五个寨门分别对着五个分寨。分寨也叫外寨,分别分布在五个山头,是五个村子村民的居住区和生活区。分寨大小不一,都有寨墙和寨门,每个分寨有四个寨门,均有寨岗,面对上下山的寨门是重岗,岗员多而精干。分寨外也有寨墙,叫外寨墙,把内寨分寨围在其中,有多个寨门,均有寨岗人员,寨墙有几十公里长。该遗址为研究宁阳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凤凰山寨墙
  凤凰山寨墙,又称神童山寨墙。位于葛石镇凤凰山青龙岭,是五代后梁时期军事设施遗址。
  寨墙由北向南,呈蛇形蜿蜒环绕山顶东侧,上宽约1.1米,下宽约1.8米,残长约200米,由巨石堆砌而成。另有石臼、石房基、水槽及旗杆、栅栏孔等遗物。据史料考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后梁兖州节度使张万进叛梁附晋。为避战乱,贞明五年(公元919年)正月龙来村百姓吴贵傅集人户置立山寨,砌墙挡叛军。二月九日后梁太尉刘鄩作为兖州安抚制置使讨伐张万进,其部曾驻扎此寨。
  该遗址为研究宁阳当地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由于自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巨石分散,塌陷,寨墙毁坏严重。
  曹家寨寨墙
  曹家寨寨墙,位于葛石镇曹家寨村北蟠龙山上,是明万历年间曹姓占山为王,垒砌形成的防御工事。
  曹家寨寨墙,是“垛口石屋加高墙”结构,用石屋把寨墙分成长度不等的部分,其间又辅以垛口,展现很明显的“防御工事”特征。现存两段分别呈东南西北走向和东西走向,蟠龙玉洞西300米处的,名叫“王卜石屋寨墙”,寨墙长约200米,石屋为圆形,直径2米,高度2米,墙与石屋衔接处呈梅花型,有很强的防御作用,墙外力量攻击寨墙任何一个部位,都会受到来自另外三个方向的攻击。塔峪寨墙在告山顶下中部,长约400米,也有石屋。寨墙底部宽2米,高1.6米,上宽1.5米,此处寨墙以当地青石为建筑材料,间隔十米左右有通墙石条贯通,起到加固墙体的作用,石屋面向墙外一侧留有四十厘米的正方形窗口,用于瞭望和射击。墙的拐角处设有旗杆,现存有旗杆窝。
  1946年国民党新五军曾驻扎在这里,对原寨墙上进行了加固。目前,此寨墙遗迹保存完好,对于研究历史防御设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葛石店圩子墙
  葛石店圩子墙,位于葛石镇葛石店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城垣城楼类古建筑。
  葛石店圩子墙,现残存北、西两段。北墙位于村北,黄土夯筑,断为东、西两段,残长94米,东、西两段相距64.5米,墙南为住宅区,墙北紧靠乡间路和生产用地。东段圩子墙位于村民张现贵、许胜军等人住宅后,残长75米,高3.5米,底宽约8.3米。西段圩子墙位于村民张现文住宅后,残长19米,高2.4米,下宽约3—4米。西墙位于原葛石联中院内,东临葛石镇政府家属院,残长52米,高3米,厚度不详,下为石条基础,黄土夯筑内墙,砖砌外墙,墙体夹杂石条。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阳续志·艺文》黄恩彤《筑堡御寇碑记》载:“我添福庄堡,经始于辛酉(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当时全县为便于指挥,共分五路村堡建设,建有96座村堡,多是环村筑垣防寇,通谓之堡,今俗称围(圩)子,葛石店堡为东路二十八堡之一。
  葛石店圩子墙,是目前宁阳县保存为数不多的圩子墙之一,当时为抵御流寇、保护村民财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