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庄东升桥、大汶河开元寺段石闸遗址、姜公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35&run=13

  张家庄东升桥
  张家庄东升桥,位于伏山镇张家庄村中。张家庄村在县城北11公里处,张果老山西麓,伏山东北。据考证,张姓先来定居,以姓氏命名张家庄。张家庄东升桥,于1962年建成,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
  张家庄东升桥为南北走向,单孔,石砌桥体,铁质栏杆,长2.4米,宽6米。石质发券桥洞,券顶雕饰五角星。桥雁翅八字形,桥南东雁翅内壁镶嵌记事碑刻1通。碑为青石质,方形,高0.62米,宽0.48米。碑阳额题横书“东升桥”三字,剔底阳刻楷书,字径8厘米。尾题“一九六二年花月上浣榖旦”,阴刻楷书,字径3厘米。碑文共有14行,满行16字,计约200字。碑文记述建修该桥的发起人及修桥事宜。张家庄东升桥的修建,为当地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大汶河开元寺段石闸遗址
  大汶河开元寺段石闸遗址,位于伏山镇开元寺村北,大汶河弯道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
  该遗址建造时代不详,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7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石构件散落分布,平整光滑,大小均等,长约110厘米,宽90厘米,厚30-35厘米不等。部分石构件带子母榫,榫槽上口宽约10厘米,下口宽约18厘米。据开元寺村村民介绍,2006年村民挖沙作业时暴露出部分石构件,疑为石闸或码头。该遗址对于研究大汶河在历史上的运输情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姜公桥
  姜公桥位于磁窑镇茶棚村北,是穿过大汶河的古驿道石桥之一。
  姜公桥是山东省最长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该桥始修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清雍正六年(1730年)该桥被冲毁。泰安粥店人姜桂松出资修葺,后来人们便把此桥称作姜公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该桥又被冲毁,大汶口人卢惠庵义举修缮。
  姜公桥分南桥和北桥两部分。南桥属宁阳县,34孔,长96米,宽2.8米,高1.4米。北桥属泰安市岱岳区(其孔数、长度、宽度、高度与南桥相同)。主桥31孔,小孔宽1.3—1.4米,每孔长2.8米,每墩桥上铁锯有21或24个不等。在第16孔桥墩上建有双龙戏水石雕。桥板厚0.4米,新建桥板厚0.33米。古桥石板为泰山山后石料,坚固耐刷。古桥板中央被独轮车轧出一道长192米、宽0.15米、深2—3厘米不等的轮痕,见证该桥的沧桑历史。虽然现在京沪铁路、104国道、京福高速等代替了驿道交通,但是,姜公桥依然是连接汶河两岸不可缺少的交通便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