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22&run=13

  泰伯祠
  泰伯祠,位于东疏镇寺头村。据《阎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阎姓祖由山西迁居此地。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轶祀》记载:“泰伯祠在县西二十五里祠头村者,一名至德庙,乃阎氏家祠”。此村落原名祠头,由阎氏家祠而得名。今写作“寺头”,读“祠头”,为后人误写。
  泰伯,也称“太伯”,周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三子季历(周文王之父),泰伯和其弟仲雍愿意将王位让给季历,兄弟二人断发文身,避居江南,去开发吴地(今我国东南一带),后建立吴国,被称为吴国统治家族的始祖。《新唐书》、《旧唐书》、《元和姓纂》均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因感泰伯让位季历(武王之祖父),封泰伯曾孙仲奕于乡,因以为氏,故今寺头村阎姓皆祖泰伯。其嫡裔国宝公来宁卜居,作庙祀伯。孔子《论语·泰伯》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许彬说:“非古今之至德,其孰能与于斯德至而食报?亦至德至而福泽亦至,源远流长,本深末茂,其子孙之绵绵翼翼,炳炳麟麟,而未有艾也。亦其理之自然哉!”高度赞扬了泰伯礼让的高尚品质。如今的寺头村秉承泰伯遗风,村民勤劳诚实,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其厚道淳朴之风远近闻名。
  泰伯祠为砖、石结构,高脊筒瓦歇山式,高大气派,祠内用白色、黑色或红色颜料和金粉涂抹装饰,雄踞于水牛山之阳。历代族人祭祀,供奉香美食物。檐柱阳面阴刻楷书对联一副。右侧为“隐隐孤世荆蛮三让高千古”,左侧为“煌煌周礼端委一时留万年”,字径12厘米。祠内有碑记二:一立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为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许彬撰记;一立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宁阳知县阎承光(山西泽州人)撰文。
  宁阳至德先圣泰伯庙记
  许彬
  大德者食报必厚,至行者福泽无疆,此固理之自然也。昔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以为至德,意以两全忠孝于难全之际与!盖周盛殷衰,则改步移玉,天下宜为周有也。元嫡承祧,则三十七百天下宜为泰伯有也。且以国民君事之才而袭王迹肇基之统,则永清大定,宜为泰伯及身有也。顾乃不从翦商,偕弟南窜,其忠亦何盛乎!特是明王致咏西伯之服事,可以自遂其怀,采薇兴歌,夷、齐之叩马无难直行其志。若泰伯者,义重君臣,恩关父子,龃龉多端,庸获咸宜哉?畴知托名而逃,文身而隐,归宝箓于毫京,不失君臣之义;埋声闻于吴国,并成父子之恩,此其两全忠孝于难全之际者也。非古今之至德,其孰能与于斯德至而食报?亦至德至而福泽亦至,源远流长,本深末茂,其子孙之绵绵翼翼、炳炳麟麟,而未有艾也。亦其理之自然哉!
  稽伯之曾孙仲弈受封于阎乡,遂以阎为氏。其嫡裔国宝公来宁卜居,作庙祀伯,崇■■范,黝垩治丹雘、融金粉,巍然焕然,杰立乎洸水之右,壮观乎牛山之表,春秋瞻拜,飶芬昭格,诚盛事也。
  噫!衡山分璜,已上吴伯之号,而馨香俎豆犹依依于山高水长;易水削玉,更锡元胄之封,而笑貌衣冠时眷眷于流风余韵。抚几筵而思桮棬,尚追荆蛮之踪;仰榱桷而想謦欬,长念端委之貌。讵非至德之食报者厚、而福泽流于无疆乎?
  缅维芳躅,曷胜流连;款兹遗范,殊深向慕。聊缀数言,敢以寿诸贞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