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2&rec=85&run=13

【概况】 宁阳县统计局内设综合科、农业科、工业科、财贸科、办公室、计算站、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7个科室(站队)。2004年,增设法规科、社会科,分别负责全县统计法制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负责全县投资、建筑业、人口、劳动力统计工作。2006年,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升格为二级事业单位。2007年,增设能源统计、服务业统计和文化产业统计专业,其职能分别划入工业科、财贸科和社会科。年底,共有工作人员19人。
2003—2007年,全县统计工作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三大重要职能,有力地服务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了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县统计局连续五年被评为“泰安市统计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全省统计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省统计‘四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评为“全省统计系统文明单位”。
【统计普查工作】 至2007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县统计普查工作共开展2次,主要是2004年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5年12月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2004年4月起,在全县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对全县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普查。普查工作共分普查登记、数据处理、资料公布和开发应用4个阶段进行,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整个普查坚持依法开展普查登记,扎实搞好查遗补漏,精心组织数据处理,严格审核普查数据,认真开展质量抽查,在普查的每个环节都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利用经济普查资料,积极开展分析研究,并对经济普查年度GDP数据进行了重新核算。通过清查摸底,全县法人单位1361个,产业活动单位1453个,个体工商户1.65万户,个体从业人员3.27万人。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此次全国农业普查是一次囊括“三农”问题的全面调查登记,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2005年12月召开全县普查动员会议,制订《宁阳县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方案》,对全县农业普查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通过试点,共培训普查指导员、普查员5000名。普查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涉及全县12个乡镇、566个村委会、18.37万农户、68.23万乡村人口。2006年12月25日-31日,进行集中入户登记,随后完成抽查验收、数据处理、质量评估、汇总上报等阶段工作。
【统计调查工作】 至2007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县统计调查工作共开展2次,主要是2005年的1%人口抽查调查和200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
1%人口抽(查)样调查 2005年,开展1%人口抽查调查,主要涉及8个乡镇、29个行政村、7400人。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完成了三级抽样框编制和三级样本抽取工作,编制了标准地址码库。对这项工作先期开展试点,多途径进行了大力宣传,并对80名调查业务骨干进行了系统培训,然后全面铺开,按时完成了入户登记、快速汇总、数据录入、审核上报等工作。2005年11月,乡饮乡金马村代表泰安市顺利通过了省质量抽查验收。
1%人口抽样调查 此项调查,主要涉及全县11个乡镇、26个村(居)委会、52个调查小区、5000常驻人口。工作中,制定调查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动员,举办调查员培训班,加强登记阶段工作指导,严格进行抽查验收,周密组织数据处理。2007年12月3日,圆满完成了国家小样本、省扩大样本的抽样调查任务。
【服务业统计工作】 2006年,全县服务业统计工作正式起步。2007年,县政府制定服务业发展目标体系,并将其纳入乡镇经济工作考核。县统计局配备专职人员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组织参加了全省服务业统计培训工作,并对全县12个乡镇和31个部门统计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组织完成了2006年报、2007年半年报的12个重点行业抽样调查工作。至2007年底,初步建立起了服务业统计新体系。
【统计信息化建设】 2003—2007年,全县统计信息化建设,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重点突出建网、联网、用网和管网等环节,整个网络集内网、外网和办公网于一体,开通了电子邮件和智能发布系统,实现了数据通讯网络化。县统计局人员人均一台微机,并逐年更新换代;12个乡镇统计站配备专用微机20台,其中奔腾Ⅳ以上15台,全部建立起经济信息网站,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统计系统联网。在软件开发利用上,推广应用适合乡镇实际的农业、农经、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服务业报表软件,减轻了乡镇报表汇总工作量,提高了报表数据质量。2007年底,全县12个乡镇和90%的规模企业实现了统计报表网上直报。
【基层统计基础建设】 2003—2007年,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建设任务。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4年,重点是结合县、乡机构改革,保持乡镇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和统计人员稳定。第二阶段是2005—2006年,重点改善乡镇统计站办公条件,提高统计队伍素质。第三阶段是2007年,制定《乡镇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对乡镇统计工作引入考评机制。五年间,全县12个乡镇全部建起实体型统计站,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共拥有办公室23间;有完善的办公设备,共拥有资料厨39个、微机20台;有高素麦的统计队伍,共有专职统计人员3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1人、中级以上职称2人,从事统计工作三年以上的有28人。实有了持证上岗制度。在34名统计入员中,有25人持证上岗,8名在考。
企业统计同步推进,规模企业全面实行了综合统计负责人制度,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健全完善,专职统计人员齐备并达到“三证”齐全。
【统计法制建设】 2003年,以《统计法》颁布20周年和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法制宣传。至2007年,紧密结合各项普查、调查工作,采取短期培训、以会代训、业务考试等方式,对全县统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统计法规培训,累计举办等各种培训班30期,培训人员5000人次。同时,每年还依照统计法规对农村统计、工业统计、财政贸易统计等专业领域进行重点执法检查。五年间,执法检查涉及全县200个单位,累计查出统计违法行为48起,全部予以立案并进行了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