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出生及治水地望考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742&run=13

  (一)大禹出生地望考
  关于大禹出生及治水地望是个历来有争议的问题,史书多有记载。《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云:“《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括地志》:‘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按:广柔,隋改曰汶川。”汶山郡是汉时之称,现在是茂县,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在成都西北方。“汶山,古山名,‘汶’读若‘岷’即岷山。”(《辞海》1073页)。这样看来,汶川就是岷江之川。《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为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但这些祖系都不像出生在西域。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即寿丘,在山东曲阜,其长子青阳即少昊,已姓,以金德王,也称金天氏。邑穷桑,都曲阜,号穷桑帝。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宁阳,“故鲁地,为少皞之墟”,曲阜有少皞陵。据王献唐先生之《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第487页:“《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空桑、穷桑一事。《路史·高阳记》注:‘帝立于穷桑,有穷桑之号……’穷桑地在曲阜,曲阜、费县接壤,古之颛臾,即在此一带。高阳居处颛臾,因此地名呼之,宇作颛顼,颛顼与空桑同在一方,故曰‘实处空桑’。举地名为号,乃古人常例,迄今犹然”。这样看来禹之祖父颛顼是出生在汶泗河流域。《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所言之历山,在现今泗水县东北方,东有泽沟村,古为湖泊,颛臾古址就在此。伏山在宁阳城北,山北大片低洼地,无村庄,这里就是古时之伏湖,是泗河支流漯河域,北面就是大汶河。
  据此推考,命禹治水的舜帝应居汶泗河流域之历山,这样他殛鲧于今山东临沭县内之羽山,从地理上看就更近乎情理了,同时也看出鲧治水9年无绩之地域,就在泰沂山区汶泗河流域。《史记·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修已,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修已,就是修已氏部落的女儿,修已氏以蛇为图腾物,是东方的一个蛇族。这个蛇族部落就居住在现今的宁阳县西北部的蛇丘之地,修已氏也是治水的首领,被尊为水神,属东夷的一个支族。从以上分析证明,禹的上几代祖先都在汶泗淮河流域。史书上说的禹出生汶山、汶川、石纽等地,应在山东的汶河和泗河流域。汶山又在那里?应在汶川,汶川就是大汶河流域。这些地区有大禹先民们生息的大量遗迹。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在这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泗水尹家诚龙山文化遗址多处,在宁阳境内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遗址就有70多处,在宁阳县西北和肥城交界处是古遂国遗址。2002年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载《大禹治水史有其事并非传说》:“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教授今天对记者强调,这件约2900年前制造的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遂公盨,是保利博物馆新入藏的国宝。其上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内容,文辞体例被专家称为是‘前所未有’,‘金文之最’。这是古时用来盛饭的一件青铜器,据说它应产自山东宁阳县西北。”2002年10月23日《人民政协报》也载文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介绍说,此盨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做的青铜礼器。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李学勤先生是史学和考古学界的大家,正如《中国青年报》文称:“为现今研究中国古文明的顶级专家。”由他所考定的古遂国,是由舜的后人所建,这个国家就在山东宁阳县西北部。由这个国家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做的青铜礼器遂公盨,其上铭文记述的是大禹治水的功德,并明确指出“产自山东宁阳县西北部”。这里看出舜的后代在这里建国。这证明舜帝就是在汶泗河流域,王献唐先生之论证舜居泗水之历山是正确的。舜看到鲧治水无成,殛鲧于羽山,又命禹续父业治水,这里又看出,鲧治水时,禹已在汶泗河流域,否则无法续父业治水,这就是说禹是出生在汶泗河流域的宁阳县西北部。这样遂公所铸之盨,用大段文字颂其禹之功德,其用意就是因为,遂公之国昔日出生了一个治水的大禹皇帝。在宁阳城西北古遂国地有云山传说古时称汶山,其西北一村为白马庙,古称禹颓村,传说禹就出生在这里,后受舜命带着自己的部落去治水了,被遗之颓垣残壁被称为禹颓村。在汶河岸边还修了禹王庙,当地百姓称禹王是汶河神,把庙修在汶河坝上,这是禹王的家,河坝就永远安全。
  (二)大禹治水地望考略
  禹之父鲧受尧帝之命治水9年不成,被舜帝“殛鲧于羽山”,此羽山在现今山东省临沭县南和江苏省交界处。从地理上推断,鲧治水的地理位置就在汶泗淮河流域,鲧治水时,禹的年龄还很小。《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巳。’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这时舜登用称帝,“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舜行视鲧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这里看出鲧治水的地域就在汶泗淮河流域。鲧治水时禹年龄尚小,但9年后,禹已有20多岁了。这时“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治水。《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治水,但他知非一人能为之,他邀请了契、后稷、皋陶三个氏族首领和他治水,还邀请了伯益组成了一支治水大军。从禹组成的治水氏族看,他们多是生活在汶泗淮河流域,如契是出生在现今山东滕州,后稷是舜帝的掌管农事官,皋陶据传说出生在现今山东宁阳县西北之泗皋村。他的长子伯益在同禹治水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放火,把堵塞水流的陈积枯木烂叶焚之,使水流通,同时也把鸟虫虎兽逐之以菹,民以得安。禹带着诸侯百姓,从冀州开始了他的治水之路。当时冀州是从现今的河北冀州到今鲁北德州,禹到达了禹城;禹城现有禹王亭碑记:“具丘山一卷石耳,而志乃特书之日:禹具何哉。谓禹昔治水,尝望水势,而八年於外,地平焉,天成焉,以故县号禹城,邑创禹庙,盖以志,不忘禹也。”又曰:“亭之南城峨峨兮,大禹所过兮,城之北水渳渳兮,大禹所止兮。禹功千载常新兮,吾之亭庶几不湮兮。”大禹治水是从这里开始的。禹城北有一条河为禹临河,因禹治水到此,后人称禹临河。禹从这里沿济水向西南,经濮阳到了郑州,从郑州向东进入淮河流域的涡、颍河。《太平寰宇记·卷十六》:“淮涡神在龟山之下,淮阳按古岳渎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神,名日无支祁善……庚辰以戟逐之遂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于海。”看来大禹进入涡河和颍河后,顺流直下到了涂山,这时禹年已在30岁左右,在这里他与涂山氏结了婚。在《史记》中记载:“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这个“复”字,就是说,禹在治水路过此地时,娶了涂山氏,从娶妻日至第四天又复往治水去了。禹这才从淮河“三至桐柏山”。以后“三过其门而不入”就是说禹自己的家门就在涂山。《孟子·滕文公》篇中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个“八年”当是禹娶妻涂山氏后的8年,这八年禹就在涂山淮河流域。禹治水共13年,这里推断出,禹从冀州到涂山用了5年的时间,这就是说13年治水的主要地域,就在汶泗淮河流域。经他治理的水域,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孟子·滕文公》篇中说:“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地而居之。”《尚书·禹贡》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治水成功了,已“序九州、任土作贡”。这时大禹没有离开他的妻子仍在涂山,他治水的主要成就也是在涂山的淮河和山东的汶泗河流域。当然,禹治水的地域很广,东到海边,西至巴蜀,南到了湖北江浙,因为他命诸侯百姓治水,还应看到治水的业绩也不是禹一代人完成的。《尚书·禹贡》:“岱畎丝、铅、枲、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蒙、羽其艺”。意思是说,泰山下山谷里整理有序的田地里,出产大麻和蚕丝,泰山东的莱夷原来是水乡,现在长出绿草能放牧了。其筐中装满了檿丝,从泰山前的汶河运到了淮河的徐州,从淮河到沂河经过治理,蒙山和羽山都能种园艺了。还有檿丝,这是汶泗淮河流域的特产,“檿”即山桑,在汶泗淮和沂蒙山区有大面积生长区。这种树上有一种野生蚕,一年两次成熟作茧,古人最早就是用这种茧丝捻成线织布的。民间有一种传说,用这种丝织布做衣服为殉葬品入地不腐;还能做乐器的丝弦,为历代之贡品。《尚书·禹贡》中“泗滨浮磐,淮夷蚌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泗河边的石可以作磬,淮河里大的珠和鲜美的鱼啊,其筐中盛满了黑色和白色的细丝,从淮河和泗河运到黄河分赴各地。《尚书·大禹谟》:“帝曰:来,禹!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在《诗经·商颂·玄鸟》篇中“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洪水已被禹治好了,现在是四方大国了,这都是大禹的功劳啊,这时禹还在涂山。他又接到了舜帝的命令,《尚书·大禹谟》载:“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诸侯于涂山,发兵征苗,禹这时年已40多岁了。“禹乃会群侯,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联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这是一个出征的动员令,也是一次长征,因三苗在现今的湖北荆州和湖南的洞庭湖周围,“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尚书·大禹谟》孔安国传)。由于禹指挥有方,很快取得了苗民的信任。《尚书·大禹漠》孔颖达疏云:“七旬而有苗自服来至,言主圣臣贤,御之有道也。”看来出征两个多月禹就取得了胜利。在《尚书·禹贡》中:“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大禹胜利了。由于治水有功,对三苗作战又取得了胜利,大禹的权威大大上升。这时的禹,实际上已替舜帝执政了,已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于万国的局面了。但禹这时还在辅佐舜帝执政,当舜帝死后,他服丧3年。《史记·五帝本纪》称:“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史记·夏本纪》中又云:“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三)汶泗淮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夏文化是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而龙山文化又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山东龙山文化是在本域内由大汶口文化晚期发展起来的,在汶河流域有多处遗存发现。《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436页载:“山东龙山文化与西邻的河南龙山文化有密切的交往。河南地区发现的陶鬹、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都显示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山东龙山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035±115~公元前2045±170年,其晚期基本上与夏代初期相当。二里头类型文化,年代与山东龙山文化基本衔接并可能曾有过一段并行发展阶段,文化内涵又有不少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1986年《文物》6期李伯谦先生文)。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夏代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见《文物》2000年12期)。李先生说的公元前2035年正是夏代早期,这大概就是大禹治水的时期。《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435页载:“泗水尹家城,长岛砣矶大口的地层关系表明,它晚于山东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为前1900年~1600年。”在这里出土了青铜镞,这和河南二里头文化相同,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了夏代文化。在宁阳县存有岳石文化和尹家城遗存多处。尹家城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只有100多华里,可以说尹家城龙山文化是直接由大汶口文化晚期发展而来,这不光在地理上有此条件与可能,而且在文化遗物的特征上也证明它的渊源关系。这样尹家城类型龙山文化和河南二里头龙山文化基本上是一致的。河南颍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包含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是夏文化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带在汶泗河流域,这就是说早期夏文化是由汶泗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向西传播又向鲁东扩展而形成了夏文化。从宁阳的云山店龙山文化和大官庄龙山文化遗物看,它上承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后续了岳石文化和临近的尹家城文化,这时已进入了大禹治水的夏文化时期。从地理上看大禹治水,是从山东北部的禹城之禹临河开始,沿济水经郾师二里头至郑州,从禹县顺颍河到淮河的涂山,娶妻后8年治水于淮、泗、汶河流域,这时期正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同在夏文化的范畴内,或可以说两种文化便是夏文化”(1991年《考古》2期)。这也正和山东汶、泗河流域的尹家城龙山文化相吻合。汶、泗、淮河流域是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禹治水主要活动地域和出生地在汶、泗、淮河流域,已无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