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737&run=13

  元宪宗二年(1252年) 查定全县户口,得484户。
  宪宗七年(1257年) 大汶河上置汶水东闸,截汶水入洸河。
  至元二年(1265年) 撤销宁阳县,设宁阳镇,并入滋阳县,属济宁路兖州府。
  大德元年(1297年) 复设宁阳县。县城建文庙大成殿。
  至正二年(1342年) 征夫2万人,疏浚洸河56里,洸河畅通。
  至正四年(1344年) 农民军数百人,红巾裹头、呼声震天,攻入县城,烧毁县署。
  至正七年(1347年) 县尹刘允在原址重新营建县署。
  明洪武二年(1369年) 山西省洪洞县鹊喜村人开始迁居宁阳县。至1404年,30多个姓氏迁至境内定居。
  洪武五年(1372年) 奉符县(泰安县)所并故城等4社,汶上县所并西黄(西疏、黄茂一带)等5村收归宁阳。
  永乐九年(1411年) 汶水东闸改筑土坝。
  成化二年(1466年) 设递铺5座,即泗店铺、宁阳城铺、石桥铺、伏山铺、堽城驿铺。
  成化十年(1474年) 于汶水土坝西南置堽城石坝,长120丈,底宽2.5丈,顶宽1.7丈。
  成化十一年(1475年) 都水分司员外郎张盛于堽城堰建龙王庙(禹王庙)。
  正德六年(1511年) 河北省刘六率义军南下,一度占领宁阳城摧毁城墙。
  正德十年(1515年) 重修宁阳城墙并置四门,东门称望泗,西门称临洸,南门称迎恩,北门称瞻岳。
  嘉靖九年(1530年) 宁阳城墙改土筑为砖筑,开挖护城河。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马政制度改革,将养马制改为征银制,每匹征银24两。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明宗室朱戴垿被封为宁阳王。
  隆庆五年(1571年) 县署开设学田,其收入用以补给困难生员。
  万历元年(1573年) 第一部《宁阳县志》问世,知县李贞修。
  万历九年(1581年) 宁阳城土墙改为外砖内土。
  万历十八年(1590年) 各社始设社仓,储粟备灾荒,借贷生息。
  万历二十年(1592年) 宁阳城设养济院,收养孤老。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赋役制度改革,实物税改为货币税,赋税,徭役、杂税按银两合并征收。
  崇祯元年(1628年) 均丈土地,清查人口,计征粮地3115顷56亩,丁33863口。
  崇祯十二年(1639年) 全县大旱,蝗灾、瘟疫并生,“斗米万钱,人相食”。
  崇祯十三年(1640年) 马良、秦景据彩山率众起义,威震东部山区,一度攻打葛石店、宁阳城。
  崇祯十五年(1642年) 清军攻入宁阳县,克宁阳城,明朝知县李之庚自杀。
  崇祯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农民军步骑兵300人越县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