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733&run=13

  宁阳人民勤苦耐劳,几千年来一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开始了谷物的种植。东汉,宁阳的西瓜“蓝皮密理,素肌丹瓤”,沙酥甘甜,清心爽口。北宋中叶,宁阳大量栽育枣、柿、梨、栗和桑麻,“名甲山东”。文天祥路过宁阳时,就留有“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的诗句。明朝,大面积种植棉花。清朝,始种花生、地瓜和生姜。花生逐渐成为境内食用油的主要原料,地瓜成了贫苦农民的主食,生姜发展为宁阳一大特产。但闭锁的小农经济,一直沿用牛耕田、轳辘浇地、肩挑人抬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闭锁型的自然经济,又使手工业、商业停滞不前。直至清代,仍是“贸易不出乡土,工技不做淫巧,赖以养生唯力田耳”。仅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布、土纸、砖瓦、酿酒、铁木器加工等行业。
  历史跨入近代,宁阳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1910年津浦铁路通车。外籍商人始至宁阳经商,本地人亦萌发从商意识,手工业、商业逐渐兴起,初步打破小农经济的封锁,封闭型向半开放型发展。1914年在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兼办巴拿马赛会上,展出宁阳55种手工业产品,其中2种获优等褒奖,3种获一等奖,1种获二等奖。至抗日战争前夕,全县商号、商行发展到392家,座商摊贩5000余家,手工作坊141家,达到历史鼎盛时期。工商业的兴起,又刺激了农业的发展,1936年粮食亩产量81.5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日军侵占宁阳期间,农工商各业遭致毁灭性破坏。1944年粮食亩产仅50公斤,比1936年减少39%;店铺65家,比1936年减少85%;手工业作坊50家,比1936年减少65%。至1948年宁阳解放前夕,店铺只剩下46家,手工业作坊几乎全部倒闭。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建国后,宁阳人民开始走上幸福生活之路。至1985年,短短36个春秋,全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工农业生产总产值,1949年3579万元,1985年46932万元,是1949年的13倍。工业、交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步步提高。古老的宁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宁阳的经济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0年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摧毁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力大解放。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99.5%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93.8%的私营工商业加入合作商店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工农业生产总值7262万元,比1949年增3683万元,年均递增10.6%,1958年,虽建起一定规模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但浮夸风、“共产风”泛滥,各行各业搞“大跃进”,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加之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下降到1954年的水平。1962年开始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商业四十条》等政策,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的错误,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至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9297万元,比1961年增3055万元,年均递增10.4%,基本达到1949~1956年的发展水平。1966年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呈曲线上升。1976年工农业总值19229万元,比1965年增9932万元,年均递增7.9%,仍低于1949~1956年和1962~1965年的发展速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彻底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生产力再次获得大解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打破了自给半自给封闭状态,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宁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国走进宁阳,世界走进宁阳,宁阳的经济建设更加兴旺发达,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46932万元,比1976年增27703万元,增长14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宁阳县一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法简单。土地改革后,党和政府及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发展。自农业集体化后,全县人民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连续开展大规模地农田基本建设活动。五十年代削高填洼,整平土地,大搞零星植树。六十年代拦河截流,兴修水库塘坝,封山植树建林场。七十年代治山治岭,整修梯田,建设扬水站,推广良种,发展农业机械,实行科学种田和林粮间作。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进入八十年代,全面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生产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道路迈进。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49年的空白,发展到26.9万马力,水浇地由20万亩发展到59.6万亩,林业由1500亩发展到23万亩,农田林网60万亩,林粮间作43万亩,并建有苹果、大枣、山楂和泡桐速生丰产林四大基地,共13.8万亩,全县的林木覆盖率达20.8%,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花果的世界。昔日的平原呈现出林木成网树成行,桐粮间作遍各乡的景象。宁阳大枣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保健枣。蚕茧生产量居全省第二位。
  农业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56年,粮食亩产134.5公斤,比1949年增长49%,农业总产值6986万元,比1949年增长l倍;1966年粮食亩产178公斤,比1949年增长50%,农业总产值9296万元,比1949年增长1.67倍;1978年粮食亩产336.5公斤,比1949年增长2.74倍,农业总产值15450万元,比1949年增长3.44倍,1985年粮食亩产543公斤,比1949年增长5.03倍,比1978年增长6l%,农业总产值26130万元,比1949年增长6.5倍,比1978年增长69%。粮食生产跃为全省高产县之一。
  宁阳县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建国前,仅有少量的家庭手工业和集镇手工业作坊。1949年,产值不足百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五十年代初,仍以个体手工业为主,仅能生产、改良一些小型农具。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手工业合作社发挥了生产优势,总产值增长到27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五十年代末,近代工业虽然形成雏形,但设备陈旧,原料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进入六十年代,经过对国民经济的三年调整,工业生产得到整顿和稳步发展,轻工产品占主要地位。1965年,总产值519万元,比1949年增长4.2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虽受到影响,但仍呈发展趋势,农药厂、化肥厂、发电厂相继建成。七十年代,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初具规模。1977年,工业总产值693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5%。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行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工业部门及产品结构,实行横向联合,适应市场竞争,形成了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轻、重工业体系。1985年工业总产值20802万元,为1949年的210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其中煤炭生产年产值243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7%。在全县200余种工业产品中,获国家银牌奖和部、省优质产品奖的有15种,出口创汇产品21种,填补国家空白两项。魁星牌三聚氰胺、魁星牌氟化钠、Z3080×25型摇臂钻床、玉叶牌瓦楞纸、天马牌塑料鞋、草辫绣花提篮畅销全国,打入国际市场,饮誉海内外。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制造,均选用了宁阳县化工厂生产的氟化钠。卫星、火箭发射成功后,当即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鼓励。
  宁阳县的乡镇企业,自1978年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数以千计的农民企业家从泥土中成长起来,使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由内向型向创汇型发展。新产品不断增加。1985年乡镇办、村办、联合体和个体企业共10006处,从业劳力占农村总劳力的26.4%,企业总产值14435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5.6%。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宁阳县的交通邮电事业是在建国前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49年,全县只有几条泥土公路,“无风三尺土,下雨成浆糊”,饱受行路难之苦。五十年代末,开山劈岭修建沙土路。六十年代开始铺设沥青路。七十年代公路大发展。1985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326.7公里,沥青路面275公里,67%的行政村通行汽车。公路成网,城乡连接,路面质量达到部颁标准,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的“好路县”。1985年,有邮路44条,总长1789公里,投递点798个。电信内层通往各乡镇和278个行政村,外层通往全国。邮电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信息联系,缩短了人间距离。
  工农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商业的繁荣。1949年只有私营网点1365个,集市贸易21处,商品零售总额仅733万元。1985年,个体、集体、国营网点发展到7369个,集市贸易44处,货源丰富,品类繁多,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商品零售额19871万元,比1949年增长26倍。外贸出口商品有6大类66个品种。出口额1235万元,产品销往亚、欧、美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项事业的大发展。1949年文化设施是空白,1985年,县城有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电影院、剧院、工人文化宫等。乡镇有文化站、广播站。村有图书室和文化大院。1949年全县仅有几个大村镇有完全小学,建国后,全党全民多层次、多渠道办教育。1985年,小学发展到572处,学生92887人,是1949年小学生的7.1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1954年建第一所中学。1985年有中学119处(包括联中和小学初中班),在校学生33546人。实现了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并有师范学校、成人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各一所,农民技术学校20所和广播电视大学班等。普及教育的任务基本完成。一批批中学生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大门。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盲已基本扫除。每千人中有大专毕业生1.44人,中专、高中毕业生63.9人,初中毕业生205人,小学毕业生425.9人。在医疗方面,1949年只有l处公办诊所。1985年县有医院、站、所9处,乡镇医院12处,床位89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7人;有农村卫生室817处,乡村医生1445人。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卫生条件改善,疾病减少。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地方病基本消灭。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死亡率由建国前的3%,1985年下降到0.6%。人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1985年上升到66.7岁。计划生育成绩显著。1985年,一胎率达到87.4%,人口的盲目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科技人员用辛勤汗水浇灌的科技之花,硕果累累。1949~1985年,共完成较大科研项目2400项,其中获县级以上奖励的126项。建国后,不仅学校体育发展普遍,农民、职工、老年人体育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1985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从事专项体育训练的达10万多人。1956~1985年,参加全国、省、市运动会和各项比赛92次,获金牌142枚、银牌153枚、铜牌97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1044元,比1956年的442元增长1.4倍。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740元,比1956年的300元增长1.46倍。农民生活变化更大。1985年人均占有粮食512公斤,收入451元,储蓄36元。商品消费额272.2元,是1949年人均消费额的12.7倍。家庭建设是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住瓦房,八十年代瓦房加走廊,吃注意营养,穿讲究漂亮,家用电器和其他高档消费品的拥有量正在急剧增加。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宁阳县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85年,向国家交售粮食3554万公斤,比1950年增长1.5倍,人均交售53.5公斤。194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仅168.5万元,1985年为3071.1万元,比1949年增长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