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701&run=13

  一、饮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全县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人们不仅讲究吃饱,而且讲究吃好。面粉、大米成为家庭的主食品。面食有馒头、面条、烧饼、锅饼、油条、薄单饼、馄饨、蒸包、水饺、豆旗、面叶等。玉米、地瓜干、大豆及其他小杂粮制作的食品,则成为城镇居民调剂生活、更换口味的辅助食品。食用油以花生油、豆油等为主。群众买肉不再挑肥,而是拣瘦。除猪肉以外,人们还吃鸡肉、羊肉、牛肉等。水产品有各种鱼、虾、海带等。蛋类消费以鸡蛋为主。奶制品消费以奶粉、豆奶粉、麦乳精等比较普遍。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订购鲜牛奶者渐多。蔬菜品种大量增加,且淡季不淡,人们四季皆能吃上各种新鲜蔬菜,如西红柿、黄瓜、茄子、蘑菇、芹菜、蒜薹、土豆等。瓜果品种也大量增加,主要有苹果、西瓜、橘子、香蕉、葡萄、哈密瓜等。越来越多的群众喝上了自来水,城市居民中开始饮用矿泉水、纯净水等。饮料品种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酒类由原来的一年四季饮用白酒改为冬春以饮白酒为主,夏秋以饮啤酒为主。白酒由原来以高度、低档为主,改为以低度、中高档为主。其它无酒精类饮料越来越受欢迎,主要有茶水和各种可乐、汽水等。其中饮茶最为普遍,茶叶档次不断提高,多以饮绿茶为主。
  境内农村居民由过去忙时吃一日三餐、闲时吃一日二餐改为全年一日三餐。城乡居民吃饭多爱喝糊涂(小米面、玉米面粥),此俗仍沿袭未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之后,亲朋相聚一般要做八至十六个菜。招待尊贵客人,讲究山珍海味,做“四八、两大件”或“重八、四大件”。凡此宴席必有鸡、鱼,取“吉庆有余”之意,均用碟压桌,有四、八、十二碟不等,并用名烟名酒待客。
  二、服饰
  20世纪70年代末,境内时兴涤纶、涤棉、毛织品,流行灰、蓝、黑色,服装款式无明显地域特色,多以大众化随潮流为主。很多人穿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制服。男女皆穿塑料底鞋或布鞋,穿人造纤维袜者居多。80年代后,人们的服饰观念不断更新,变讲究实用耐穿为追求美观时髦,色彩日益丰富,款式经常翻新,质料渐趋高档。其中,领风气之先者总是青年人,尤以城镇青年居多。西装、茄克衫、面包服、运动服、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呢子大衣、风衣、健美裤、羊毛衫、T恤衫、休闲服、连衣裙、套裙等新潮迭出,花样翻新。夏季女青年多穿百褶裙、连衣裙、短裙和高筒尼龙袜,男青年中穿大红、大绿、大花不为鲜事,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则大多保存着传统的服饰习惯。男子中一度流行鸭舌帽,后戴帽者越来越少。女子戴帽在防晒和防寒的同时,更具装饰作用。男女夏季多穿塑料凉鞋,冬季穿皮鞋、旅游鞋、布棉鞋者均有,女式鞋多为高跟鞋。用化妆品、戴首饰者渐多,化妆品多为增白、润肤品,首饰主要有各式发卡、项链、耳环等,但质地贵重的纯金制品不多。9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服饰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穿西装、羊毛衫、皮鞋、纯天然制品的越来越多,且档次越来越高。服装也有了礼服和休闲服之分,礼服主要是西服,质地考究、裁剪合体、熨烫笔挺;休闲服主要有休闲西装、茄克、牛仔装等,讲究穿着舒适、自然大方、具有个性。其面料以毛料、真皮为贵,纯棉、丝绸亦受到人们欢迎。女子裙装款式更为丰富,且穿裙装已不再局限于夏秋季节,冬春亦有穿裙装者。使用化妆品和首饰者越来越多。男用化妆品主要有发胶、摩丝、护肤品、润肤品等。女子化妆品名目繁多,除使用各种润肤、增白、防晒品和香水、摩丝外,还有描眉、涂眼影、涂口红、做面膜等。所用化妆品日趋多样化、高档化,多数女子喜用名牌产品。女子化妆在城镇比较普遍,农村以青年为主。首饰多为金、银、玉、水晶石、珍珠等制品,以纯金饰物,宝石、钻石品类最为珍贵。男用首饰主要有领带夹、戒指,佩领带夹者比较普遍。女子佩戴的饰品主要有发卡、耳坠、项链、戒指、手链、手镯、胸针等,城镇女子佩戴者比较普遍,农村以青年女子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年人为主。
  三、住房
  20世纪80年代,境内城镇居民住房多以单位计划分配为主,平房居多,楼房较少,使用面积较小,一般为五六十平方米。未分配住房的家庭,租住附近民房。农村大量兴建新房,并且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多为砖石结构起脊瓦房。90年代后,随着房地产开发业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城镇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建起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居民陆续购置,喜迁新居。在农村,大多农户喜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锁皮厅式平顶房,一般净宽为6~10米不等,且多与配房连体,房顶用楼板封盖或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室内地面多以水泥或瓷砖铺地,接地墙角抹有水泥裙或饰以瓷瓦粘贴,墙壁抹白灰、涂料粉刷,时有刮瓷墙面出现,有的屋顶设吊顶。房屋门窗普遍加大,外镶玻璃,内嵌纱网,装有铁棂。院墙为石基砖砌,沙灰抹皮,迎门墙多用陶瓷壁画装饰,多绘有松、竹、鹤和山水等图案。院门门楣镶有“幸福之家”、“前程似锦”、“安居乐业”等吉祥字样。进入21世纪,城镇住宅楼建设质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宽敞明亮,多为“三室一厅”或“三室二厅”,有的建有双卫生间,且装饰装修高档豪华,居住使用面积一般都在90~130平方米之间。有的农村居民建起了二层楼,上层为居室,下层为客厅,并设有浴室、卫生间等。时兴一时的起脊砖瓦房,已很少有人再建。农村普遍以盖新房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大都是一家一宅院,多子者每人一所,很少伙院。
  四、器具
  20世纪80年代,境内农村多数家庭使用的炊具为传统的灶台、铁锅、风箱等。少数家庭一年四季使用煤炭炉子、铝锅、铝壶等。进入90年代,农村使用风箱者越来越少,使用蜂窝煤炉者比较普遍。城镇居民逐渐普及使用液化气灶、电饭锅、高压锅、电自动烧水壶、抽油烟机等,有的家庭添置了微波炉。城乡居民使用不锈钢炊具者增多,特别是城镇居民切菜用的案板多有两块,分别用于切生食和熟食。人们使用的餐具多为传统的瓷制碗、碟、盘、盆、汤勺等,后逐步使用铝制品和不锈钢汤匙、盆、盘以及塑料盆等。城乡居民使用的茶具主要是瓷茶壶、瓷茶碗、搪瓷茶盘等,城镇居民家庭还使用瓷茶杯、一次性水杯(多数为纸制品),不少机关企事业管理人员多使用玻璃杯、磁化杯和不锈钢保温杯。酒壶、酒盅沿用瓷制品,有的改用高脚玻璃杯。
  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使用的家具,除传统的八仙桌、椅子、橱、柜、条几外,逐步增添沙发、茶几、圆桌、写字台、组合小低橱、大衣橱、床头橱等。收音机、钟表、缝纫机、电风扇、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先后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在90年代,城镇居民中流行组合厨、组合沙发和配套餐桌等。家用电器向高档次发展,最为明显的是电视机,在城镇黑白电视机基本被淘汰,彩电逐步普及,并由开始的14吋、18吋、21吋彩电,更新为25吋、29吋、34吋彩电,并配有影碟机、组合音响等。进入21世纪,多功能冰箱、空调、全自动洗衣机、电脑、摄像机、放像机、数码相机、钢琴等高档商品已开始进入部分普通居民家庭。在农村,农民购买电视机以21吋、25吋彩电为首选,黑白电视机已无人问津,部分农民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等。电话作为一种时尚开始在农村居民户中安装,少数农民还用上了移动电话。
  城乡居民用的卧具变化比较频繁。在城镇,多数居民用上了舒适的席梦思床,木板床、铁管床基本被淘汰。90年代后期,多数家庭的床上用品,如被套、丝绸被面、毛巾被、毛毯、床帷、床罩等日渐普及,比较富裕的家庭还用上了鸭绒被。在城乡,蚊帐多改用透气性强的化纤制品,棉线蚊帐已基本绝迹。
  五、行旅
  20世纪80年代,境内自行车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拥有一至几辆自行车。人们出行普遍以自行车代步,出远门时多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90年代,自行车向轻巧型发展,且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美观实用,仍为人们代步工具之首选。同时,摩托车数量迅速增加,骑摩托车者多为青壮年。在老年人中,时兴以人力小三轮车代步,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方便购物。另外,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等各类机动车在农村日渐增多,除满足农田耕作需要,也作为农民外出的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城乡公交网日趋健全完善,出租汽车、三轮摩托车出没于县城、磁窑、华丰等重要城镇的大街小巷。加之公路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四通八达,人们出行非常方便。
  六、娱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看电视、看录像、听收录机等,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进入90年代,跳舞、唱歌(主要是卡拉OK)、打台球、转呼啦圈、滑旱冰等在城镇及厂矿企事业单位比较盛行。城镇少年儿童已与多数传统的娱乐方式分道扬镳,代之而起的是五花八门的现代玩具,如各式布娃娃、玩具枪械、玩具汽车、变形金刚、电子游戏机和积木等等。城镇老年人退休后经常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聚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打门球,有的还琴书绘画,开展歌舞健身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