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实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329&run=13

  一、年度计划实施
  1985年计划,提出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加快粮食转化,支持食品、饲料加工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提高经济效益。是年,工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1986年计划,提出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发展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第三产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年,工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增长3.3%。1987、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实际完成都有较大增长,1989年有所下降。1990年,坚持重工强农、科技兴宁、搞活流通、带动商业服务业和整个社会事业发展及综合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把增加供给和增强后劲紧密结合起来。是年,工农业总产值实际完成增长13%。
  1993年,首次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纳入年度计划,安排国内生产总值13.8亿元,实际完成14.71亿元。1995年,经济发展坚持“大投入、大发展、大提高”的工作思路,安排国内生产总值2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因计划指标增幅预期较高,与实际执行情况差距较大,经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批准,原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变更为25.84亿元,增长18%。是年,实际完成22.53亿元。1996年,计划安排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由于经济普查数据调整,对原计划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作了调整,提请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批准,变更为25.9亿元,增长15%。是年,实际完成27.15亿元。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计划30.16亿元,实际完成30.84亿元;1998年计划34亿元,实际完成32.2亿元;1999年计划35.3亿元,实际完成34.01亿元;2000年计划37亿元,实际完成37.7亿元。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计划4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4%、14%;实际完成42.9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13.3%和18.5%。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计划4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5亿元、19.5亿元和16亿元;实际完成48.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2亿元、19.5亿元、16.1亿元。是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4亿元,实际完成1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计划20.2亿元,实际完成20.4亿元。
  二、中长期计划实施
  中期计划期限一般为5年,10年及10年以上为长期计划(或远景规划)。县级一般在提出5年计划的同时,从战略高度对10年计划作出一个远景目标规划。1986~2000年,全县共实施“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2001年,开始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计划提出,突出抓好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加快化工工业、机械工业发展;发挥煤炭、建材资源优势,加快原材料工业建设,带动全县经济稳定发展。“七五”期间,计划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2%。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7%。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人均国民收入达到639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3.3%。
  1990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04亿元,年均增长7.3%。其中,农业总产值5.75亿元,年均增长2.4%;工业总产值5.29亿元,年均增长14.3%。实现国民收入7.4亿元,年均增长6.2%,人均国民收入达到933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元,职工年均工资达到1655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5%和13.1%。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计划提出,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重工、强农,搞活流通,实施科教兴宁战略,提前两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2%。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递增8%。
  199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53亿元,年均递增12.9%。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55亿元,年均递增13%。其中,农业总产值20.05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年均递增13.2%。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9.66亿元,年均递增2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3元,年均增长25.2%;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32元,年均增长16.4%。全省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三资企业达到29家,实际利用外资451万美元;出口产品10大类、70多个品种,完成出口交货值8483万元,比1990年增长2.4倍。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计划提出,“九五”期间,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培植现代产业结构体系,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力争速度、效益赶上或超过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在“八五”末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2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亿元、35亿元、21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10%、25%、26%。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6:43:31。计划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年均递增18%;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5%;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年均递增18%;职工年均工资收入7100元,年均递增15%。
  200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7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6%、22.6%、13.7%;地方财政收入1.94亿元,年均增长2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2亿元。是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亿元,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总值累计454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9万美元;职工平均工资60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6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2500元和983元。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计划72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8750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15%、1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2:42:3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出口总值累计9000万美元,计划利用外资达到30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6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2%;职工平均工资达到9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和6%。
  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比2001年增长13.3%。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2亿元、19.5亿元、16.1亿元,分别增长2.7%、21.4%和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