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结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126&run=13

  1985年,农产品收购由统派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市场机制引入全县农业生产,种植业结构调整坚持稳粮、压棉、发展经济作物。棉花面积由1984年的14.95万亩压缩到6.9万亩,扩大花生6.7万亩、麻类1.3万亩、瓜菜0.51万亩。仅花生一项,全县农民增加收入1300万元。1986年、1987年,进行粮食高产开发,粮食播种面积分别增加2.87万亩和4.14万亩。1988年,全县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62.34%。1989年起,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进行吨粮田和商品粮基地开发。至1990年,全县建成吨粮田5万亩,全年粮食亩产达到1023公斤。
  1992年,全县本着“普及三种三收、推广四种四收、示范五种五收”的原则,对多作多收模式有重点地进行示范和推广。是年,全县多作多收面积达到25万亩,粮食总产量38.9万吨。1993年,全县扩大花生种植面积3万亩,总面积达到21万亩,平均单产263.7公斤,总产4.97万吨,面积和单产均列泰安市首位。1994年,推广小麦、玉米、花生三作三收立体种植模式20多种、面积32万亩,全县粮经作物比例达到74.4∶25.6。1995年,全县立体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花生面积23.32万亩,在全国100个油料大县中名列第24位。1996年,县政府确定花生、农作物制种、瓜菜为种植业主导产品。1997年,全县粮经比例达到67.8∶32.2。1998年,将种植结构调整重点放在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上,全县推广名优新特品种20多个,发展优质小麦30万亩,复种指数达到181.99%。
  1999年,全国农产品销售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全县种植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为重点,发展各类经济作物61.3万亩,其中亩收入5000元以上高值田11万亩。2000年,种植业结构以“规模调大、品种调优、区域调专、效益调高”为目标,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8.5万亩,其中5000元以上的高值田15万亩,粮经比例达到59.5∶40.5。2001年,发展无公害蔬菜11.6万亩,有机蔬菜面积4000亩。2002年,发展优质小麦3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各类经济作物77.7万亩,其中亩收入过5000元的高值田18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2个、面积达16万多亩。全县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是1985年的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