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1&rec=1&run=13

  一
  宁阳县位于鲁中偏西,地处鲁西南平原和鲁中山区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35°57′,东经116°36′~117°18′。东临新泰市,西连汶上县,南面自东向西与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市接壤,北隔大汶河自西向东与肥城市、岱岳区相望。东西最大横距6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1公里,总面积1124.6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辖3乡9镇,567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80.67万人,其中男性41.23万人,女性39.4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1∶100,人口密度为717人/平方公里。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19个、7041人,占总人口的0.87%。
  境内地形多样,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山区丘陵层层梯田,景色万千;西部沃土平原坦荡如砥,林茂粮丰。全县山区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3%;丘陵4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8.4%;平原5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4%;水面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9%。境内最高点为东部的凤仙山,海拔608米;最低点在东疏镇胡家黄茂南洼,海拔46米。大汶河为流经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48.9公里,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境内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3.7℃,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291.5小时,无霜期200天左右,降水量平均568.3毫米。
  宁阳县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11.24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9.04万公顷,建设用地1.62万公顷,未利用地0.58万公顷。水资源总量3.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为1.53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27种矿产,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4种,除地下水外,矿产总储量13.37亿吨,人均1670吨。煤炭是境内优势矿产资源,地质储量约3.58亿吨。铁、铝土、钾长石、沙等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植物资源300多种,动物资源200多种,其中鸟类126种。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多年少见的白鹭、水鸭子、山鸡等重迁栖居。
  二
  宁阳县历史悠久。据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在东疏镇庞庄、前张庄等6个村采集到的石片、石核、凹刃刮削器等旧石器文物证明,早在1~2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20多处,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历史。境内有文字记载最早居民点——郕,出现于夏,西周时被封为郕国。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于宁山(前伏山村南)之南置县,故名宁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鲁共王子刘恬被封于宁阳,宁阳更名为宁阳侯国。东汉光武帝时改为宁阳县。西晋时废。隋唐时为龚丘县。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改为龚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复名宁阳。至2002年,宁阳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名士,英才先贤。西汉经学大家夏侯胜、夏侯建是今文尚书“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创始人。东汉宁阳人刘桢是“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诤臣王章官至京兆尹,以其刚正不阿彪炳史册。明朝宁阳巨宦频出,有顺天府尹王贤、南京礼部尚书许彬、南京刑部尚书吴崇礼、潼关兵备副使吴孟祺等。清朝广东巡抚黄恩彤有诗文200余卷传世,并两次编纂《宁阳县志》;名医纪开泰、程佩瑜妙手回春,医德远扬。近现代,许国、朱蓂阶等烈士为人民解放事业洒尽最后一滴血。当代,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吴玉谦,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张克智,曾任驻英国大使、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特派员马毓真等。他们都是宁阳人的骄傲。
  三
  宁阳县在历史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工商业十分落后。新中国建立后,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虽曾多次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但都没有阻挡住宁阳人民前进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推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比1985年增长10.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58元,比1985年增长9.7倍,年均增长1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比1985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9亿元,其中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亿元,比1985年增长45.4倍,年均增长25.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4亿元,比1985年增长11.7倍。全县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85年的53.5:32.9:13.6,到2002年逐步调整为27:40:33,其增加值分别达到13.2亿元、19.5亿元、16.1亿元,与1985年相比分别增加11亿元、18.16亿元、15.54亿元,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分别为第45位、78位、68位。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985年后,全县农村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1985年增加19.6亿元,年均递增5.9%(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种植业产值1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7%;畜牧业总产值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全县粮田面积降至3.27万公顷,比1985年减少9147公顷,但粮食总产却增加3.3万吨,达到37.41万吨;花生总产6.1万吨,集中产区蒋集镇成为江北花生第一镇;蔬菜总产达到110万吨,其生产、加工、销售已形成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农田林网化面积4.0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19.96%,曾4次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全县大牲畜存栏8.22万头,比1985年多4.37万头;猪存栏45.09万头,比1985年多15.27万头;肉类总产量5.3万吨,比1985年多3.6万吨。全县农机总动力55.75万千瓦。比1985年增加35.98万千瓦。素有“宁阳种子种天下,宁阳大枣誉四方,宁阳蟋蟀霸五洲”之盛名的三大特产,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有效开发,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要产业。宁阳种子特别是蔬菜良种,除西藏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引种,并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地区。1998年至2002年已连续举办五届种子技术交易会和蟋蟀友谊大赛,适时举办大枣产品推介会,推动了种子、大枣、蟋蟀经济的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84年起,全县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年年都有新思路、新措施,经济形势年年都有新变化、新发展。全县工业企业经营体制从一、二轮承包经营到承包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再到授权经营、试行企业“老总”年薪制,探索出了一条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保值增值的新路子。企业产权制度从推行股份合作制,到实行租赁、破产、兼并、拍卖出售,再到实行公司制,推行“双置换”改革,闯出了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新经验。特别是“双置换”改革,曾被市委、市政府作为“宁阳模式”在全市推行。随着省级“五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和“工业立县”战略的实施,全县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工业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10月,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境内首家上市企业。是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7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重点规模以上企业15家,形成了以化工、轻纺、煤炭、建材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达到343种,比1985年增加250种。地方煤矿原煤产量120万吨,比1985年增长1倍,为全国百个百万吨产煤县之一。化学农药产量6567吨,比1985年增长8.4倍,其中三聚氰胺产量居全国第一,为国家银牌产品;涕灭威生产装置亚洲第一,50%甲基1605乳油生产能力全国第一,氨基酸脂农药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化学肥料7.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6倍。水泥产量40.9万吨,比1985年增长9倍。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72亿元,比1985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7.9%。
  商业贸易繁荣兴旺。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逐步建立和发展起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贸格局。2002年,全县集贸市场发展到57处,从事商贸流通的个体私营业户达到9075户,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20.43亿元,是1985年的9.3倍,年均增长14.7%。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9.3亿元,上交税金1.27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1%,民营企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改革使金融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2002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9.86亿元,人均2483元,各项贷款余额20.29亿元。保险业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4家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6421万元,是1985年的146倍,各项保险赔付总额1237万元。
  四
  全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重要基础产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深入,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96年12月,全县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001年,宁阳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2所,在校生总人数12.44万人,在职教职员工9781人,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高中入学率为36.6%,职业教育毕业生安置率达96%。有幼儿园228所,在园幼儿1.6万人。全县教育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82亿元。
  全面实施“科教兴宁”战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全县科技事业取得新的突破。1996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2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89人。18年中,共组织实施各级星火计划项目58项、科研推广项目172项,总投资12.8亿元。全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
  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02年,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医疗床位1301张,比1985年增加432张;卫生技术人员2483人,比1985年增加1206人,其中执业医生1049人。全县有10个乡镇成为全市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达标乡镇。
  文化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3万多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9%。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多样,网吧、卡拉OK等遍布城乡。全县涌现出100多人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戏剧、音乐、舞蹈、书法、摄影等作品屡次获奖。18年中,全县竞技体育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21枚、铜牌23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01枚、银牌120枚、铜牌136枚。
  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干支相连,城乡贯通。200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49公里,有480个行政村通柏油路,占总数的85%。完成货物周转量9615万吨/公里。电信事业变化巨大。1985年,全县仅有固定电话750部,2002年装机总量达到12.1万部;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发展到5.98万部。电力事业发展迅速。1988年全县村村通电,1995年实现户户通电。2002年8月,宁阳县被国家计委、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全国第一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先进县”称号。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02年,县城城区面积扩至12.47平方公里,比1985年增加8.2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多人,比1985年增加7.4万多人。新建的办公大楼、商业大楼、教学大楼20多座,鳞次栉比;城区20多条道路,纵横交错。住宅小区从无到有,功能齐全,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1月,实现了小康县的预期目标。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8元,是1985年的6.6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029元,是1985年的7.85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企业职工参保3.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保1.54万人,农村居民参保17万人,保险基金滚动总额为3074万元。
  五
  1985年以来的18年,是宁阳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18年;是宁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18年。在这一时期,宁阳人民实现了自贫穷迈向富裕,由落后逐步崛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宁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纵观宁阳县情,全县综合整体实力还不够强,特别是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占有605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1643元相差5585元,在全省139个县(市、区)中处在108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092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4270元,处于第113位。另外,还存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偏小,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偏少,拉动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企业自主创新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城乡与县域单位之间不平衡;全县人均耕地仅1.27亩,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等诸多问题。可见,突出发展,扩大开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实乃执政为民、强县富民、有益当代、惠及子孙之长远大计。在这方面,县委、县政府经常总结的几条宝贵经验,已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要走符合宁阳实际的强县富民之路,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毫不动摇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首,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农村经济和城镇载体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坚持真抓实干,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用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笨”功夫运作干事创业的“巧”办法;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治标又治本,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统一。
  历史的宁阳在延续,未来的宁阳正奋起。全县人民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继往开来,跨越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宁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