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泰安县的文化教育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5&rec=8&run=13

十九世纪,与落后地区相比,泰安县的教育相对发达。清末时期,全县私塾学堂300余处,还有高一层次的书院、儒学等。教材主要是孔孟之道及读《经》、讲《经》之类的封建科举制度等内容。读书者多为富家子弟。1905年,按照清政府诏令,废科举,兴新学,境内开始设立官办小学、中学、师范等。到民国初年,全县境内小学发展到160余处,其中泰安城建有省立第三中学、泰安师范和三处教会中学。1921年,国民政府提倡“普及国民教育”,学生有所增加,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也仅在20%左右,广大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仍不能入学。
五四运动后的二十年代,实行新学之后,取消了读《经》、讲《经》,原设的《修身》课改为《社会》、《公民》或《三民主义》等内容。先后增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和理化、外语等课程。尽管这些内容是为了维护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学生在学校可以学到一些新的自然科学知识,受到一些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和教育。1905年至1907年,泰安知名教育家范明枢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笃信教育救国。他回国后,与进步教育家王价蕃共同创办了泰安教育图书社、劝学所、公立学堂和泰安女子小学。在改革旧的教育方法的同时,重视向学生传授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反清 、民主等进步思想,对启迪民智、推动民主与新文化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十多年中,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特权政治和军阀独裁,提倡政治民主;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提倡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等。这一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人物的新文化运动对泰安县的青年学生和 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中学、师范和部分高等小学成了传播新文化的重要场所,培养和教育了一批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省立三中成为爱国民主斗争的骨干力量。在山东省新文化促进会的领导下,他们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大力提倡白话文,提倡平民教育,宣传新道德,反对旧礼教,与旧文化的卫道士们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把宣传活动扩大到农村,在全县广泛展开。
在新文化思想影响下,泰安县的文教知识界萌动着变革图新、争取民主自由、改造不平等社会的进步思潮。特别是1917年11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是极大的鼓舞,也为他们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