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掀起数次动参高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5&rec=56&run=13

解放战争开始后,上级党和政府多次指示开展扩军、动参运动,以不断扩大解放区武装力量,战胜国民党军的进攻。泰安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多次掀起参军高潮,一批翻身农民踊跃参加主力和地方部队,保卫斗争胜利果实。

第一次参军运动是1946年8月至年底期间。当时,冀鲁豫区党委下达了《关于动员参军的指示》,要求各地委在一个月内动员大批翻身农民积极入伍以补充主力部队。泰运地委于8月31日发出指示,在全地区掀起大规模动参运动。泰西等县深入动员,提出了“参军参战,保卫翻身果实”口号,把应征入伍称作参加“翻身团 ”。翻身农民为了保家保田参军热情十分高涨。加之干部带头,开展区、乡之间竞赛等,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参军高潮。
9月初,泰西县为了贯彻泰运地委《关于号召民兵自动带枪参加反攻营的指示》,决定集中县、区武装待命补充主力外,立即由参战为主转变为参军为主。动员全县青壮年为保卫解放区胜利果实,积极参加“翻身团”,全县掀起参军参战热潮。9月3日,泰西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学习上级扩军指示,统一思想,全面发动,力争超额完成参军任务。9月6日,县委召开扩军大会,号召全县人民为反内战、保卫和平,超额完成700人的参军任务。会上,七区向四区挑战,提出保证完成两个连(300人)的任务;四区向七区应战并向三区挑战,东向村向回民联合会挑战,保证动参一个连。县长韩革非、七区区长马文云、三区区长李连芳等带头报名参军。9月7日,县委印发了《时事教育和动参宣传材料》,经过广泛宣传,涌现出大批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的动人事迹。到18日,全县完成1400人的扩军任务,受到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通令嘉奖。同时,为了鼓励参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扩军模范”条件和奖励办法,自下而上选出一、二、三等模范单位,分别予以奖励。9月13日,泰西县在东向镇成立了欢送新战士委员会。16日至18日,各区新兵披红戴花到东乡镇集合,三、四、五、六、七区分别将新兵编成连营组织,全县建立一个“翻身团”。18日,县委、县政府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冀鲁豫日报》刊文推广了泰西县动参的经验。
泰安县的动参运动始于1946年11月。泰山地委根据鲁中区党委的部署,于11月10日发出指示,要求全地区动员6000名新兵入伍,向各县发出“反蒋保田,保卫胜利果实”、“自己的大门自己看”的口号。泰安县根据地委要求,自12月初,发动全县广泛开展“反蒋保田”参军运动。涌现了大批参军动人事迹。仅祝阳、下港、旧县、角峪、岱峰、栗林6个区即有1758名青壮年参军。其中,祝阳区大梭庄(回民村)在“反蒋保田”动员会上,当场就有40名青壮年自愿报名参军。山口村5天内就组成了92名青壮年的“山口子弟兵连”。
随着动参工作的展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拥军优属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军烈属优抚政策,在土改果实的分配、生产、生活等方面给予照顾,形成了参军光荣、军属光荣的政治空气,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1946年下半年,第一次动参之后,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地方武装相继升级补充主力部队。1947年至1948年底,泰安、泰西县又先后掀起了第二次、第三次参军高潮。第二次动参在1947年5月至7月进行,其中泰西县参军近千人。7至10月,在第三次动参高潮中,又编了7个连,升级为独立团。9月,泰安东部各县动员大批青壮年首先充实县区武装,随即大批升级,补充到军分区和军区主力部队。各县独立营扩建升级为独立团(两个营建制)。其中,泰安县有800余人升为军区主力部队,并建立泰安县独立团,石天华任团长。泰安人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而光荣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