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安的形势和任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5&rec=48&run=13

一、泰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全国及泰安面临的形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宣告失败,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与发展,这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内,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经受了极大的考验和锻炼,觉悟、组织程度和战斗力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已拥有一亿人口、120万军队和120万民兵,全国党员人数增加到120万以上。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力量也有了较快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主张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新国家。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期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战胜利后,企图窃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从西南向华北大量运送部队,并玩弄假和平的伎俩,企图将中国推进内战的火海之中。企图使中国继续处于抗战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这标志着中国民族矛盾已经结束,而国内地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争取中国走向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集团展开了尖锐、复杂、激烈的斗争。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针对抗战胜利和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和斗争策略:贯彻执行中共七大确定的路线,针对蒋介石集团掠夺抗战胜利成果和妄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计划,继续放手发动群众,坚决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巩固已有阵地,扩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在不放松武装自卫的条件下,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毛泽东主席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必须对蒋介石发展内战的阴谋有充分的准备,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用战斗来保卫人民得到的胜利果实。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因此,坚决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做好充分准备,便成为当前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主要任务。
山东是国民党意欲抢占的重要地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为强占抗战胜利成果,继续实行独裁,一面阻止日军向八路军投降,一面网络收编大批伪军向我已收复之地进攻.1945年9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十一战区司令官何思源进入济南市区后,与山东日军勾结,严令日军守防原地,等待国民党政府受降,策划日伪军反扑,并招降纳叛,收编伪军,使大批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国军反共先锋”,继续与人民为敌,形成蒋、日、伪合流。何思源策动日伪军数千人,沿胶济铁路向东进犯,先后抢占淄博地区。同月,退回济南之日军重新出动,占领泰安、大汶口等津浦铁路重镇。9月,国民党军先头部队骑二师(后改九十六军)李延年部、十二军霍守义等部经大汶口、泰安进入济南,吴化文部沿津浦铁路滕县至泰安段布防。同时,蒋介石决定派大批国民党军北上,进入山东。10月4日,美军第七舰队进入烟台港,公然提出接管人民政府管辖的烟台市,遭到中共代表和当地军民的坚决反对。
这时,泰安军民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和锻炼,特别在中共七大精神鼓舞下,各级党组织战斗力更加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愈加密切,斗争经验愈加丰富。泰安革命根据地军民经过英勇斗争与反攻,大部分地区已成为解放区,武装力量空前增强。人民群渴望和平民主,企盼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同时,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945年10月鲁中区党委对泰山区区划进行了调整.  
在国民党军蓄意抢占山东和蒋、日、伪合流的形势下,泰安城日伪军拒不投降。1945年9月7日夜,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第三警备旅九团在泰安县独立营配合下,向泰安城伪军发起攻击,一度占领北关俘伪军100余人,攻击西门外上河桥,毙俘据守监狱的伪军200余人,并攻占灵芝街一带。后因日军出动增援伪军我军主动撤出战斗。这是我军第一次攻打泰安城。当月,残留泰安城、大汶口一带的日军拒绝向八路军缴械投降,并帮助国民党军“维持”驻地治安。周边各县的日伪势力大都猥集泰安城。他们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继续与革命军民为敌。如吴化文部宁春霖指令其部下疯狂屠杀革命干部和群众,不断向解放区进行挑衅,抢掠财物,骚扰城乡,欺压百姓,人民群众恨之入骨。9月,宁春霖任泰兖警备司令部司令,率一特务营进驻泰安城。将泰城伪军收编为保安旅,宁春霖被任命为旅长。是月,驻守大汶口铁路大桥的伪军中队,由分队长李玉禄(系打入伪军中的中共党员)率部起义。11月和次年2月,泰城工委委员武效周和许子杰先后被捕。1946年4月,鲁中区党委决定,泰城工委与泰安铁路工委合并,改建为中共津浦铁路工委。
(二)泰安党组织认真执行上级指示,明确形势与任务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泰运地委贯彻中央的指示,努力扩大解放区,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泰安、泰安(西)县组织各级干部学习上级指示精神,根据当前形势提出新任务;继续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提高战斗力,反对内战,保卫胜利果实。11月,泰安(西)县召开各级干部会议,贯彻地委紧急指示。县委书记刘钊动员党政军民做好一切准备,粉碎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号召军民为保卫解放区、保卫民主、保卫人民利益,紧急行动起来,配合主力部队粉碎国民党军的猖狂进攻:一是贯彻和平民主方针,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二是抓紧年关,对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展开政治攻势;三是做好战争动员工作,在财粮、民工、战勤方面做好准备;四是备战和生产相结合,利用战争空隙抓紧生产。会后,各区委分别召开了争取和平民主大会,提高了广大干群备战的积极性,为应对全面内战做好准备。
二、整编队伍,调整区划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斗争任务的需要,泰安军民在上级党政军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根据山东军区和冀鲁豫军区的命令,泰山军分区部队编入山东野战军第四师,廖容标任师长,王一平任政委,下辖第十一、十二团。陈奇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泰山地委书记林乎加兼任军分区政委。同时,泰安、泰安(西)县大队均升级,并建立健全了县区武装力量,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结合部队整编,两县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动员参军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为最后消灭日伪残余势力和保卫胜利果实而踊跃参军。仅泰安(西)县就动参500余人。《冀鲁豫日报》对泰安地区的动参工作予以通报表彰。1945年12月,泰安(西)县开展民兵冬训活动,并在县大队配和下击溃在黑水湾抢粮的千余伪军。1946年3月,该县完成了100余人的扩军任务。4月,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号召,要求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紧急动员,反对内战。7月,根据上级指示,县委动员全县军民紧急行动起来,以防奸锄奸、扩军备战为中心,投身自卫战争。
1945年10月,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按照上级指示,鲁中区进行了区划调整:撤销泰南区;泰历县撤销,将原泰西县长城岭以北地区划归历城县,其余地区划归泰安县;泰安县徂徕山以南的天宝、徂阳、汶口等区划归泰宁县;徂徕山工委改建为泰安县委,隶属泰山地委。区划调整后,泰安县辖八个区:即城关、岱峰、下港、祝山、角峪、旧县、栗林、赵庄。至1946年底,祝山区分为祝阳、山口两个区,角峪区分为角峪、范镇两个区,全县共辖10个区。
1946年1月,泰安(西)县决定将所辖10个区并为7个区:即安驾庄、马家埠、边家院、夏张、马庄、满庄、道朗区。1946年7月,泰安(西)县改为泰西县。
由于部队整编和区划调整适应了当时的斗争形势,使解放区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党政机构逐步健全,为领导广大军民开展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打下了基础。
三、干部、部队支援东北,新四军北上山东
根据抗日战争胜利后总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发展东北,巩固华北”的战略决策。自1945年9月起,中共中央先后命令山东迅速抽调主力部队和大批干部支援东北。命令长江南北的新四军主力,由陈毅、饶漱石率领,北移山东,接替山东部队的防务。1945年9月底,新四军部分主力到达山东后,根据中央指示,将山东分局和北移山东的华中局合并,成立了华东中央局,进一步统一和加强了党对华东解放区的领导,增强了武装力量的战斗力。

泰安各级党组织遵照中央指示和上级部署,先后抽调数批干部队伍陆续开往东北。首先,泰安县奉命组织部分干部,随鲁中军区组织的泰安东部一个干部营,于10月份由张庄出发,从龙口经海路抵达营口,继而历经艰辛,行程五千余里,胜利到达目的地北满。然后,泰运地委对广大干部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做好进军东北的准备,抓紧配备干部,在较短时间内即抽调部队排以上干部200余人(一个团的干部)及地方干部100余人,成立了“东北干部团”。泰安(西)县组织部分干部随团经热河省(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1956年撤销),转赴沈阳,分配到东北各地工作。这些干部很快成为当地骨干力量之一部,为开辟和发展东北根据地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