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军事斗争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扭转困难局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5&rec=42&run=13

扭转困难局面,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手段就是开展全面的对敌斗争。泰安(东)县、泰安(西)县、泰北县三县的党政军民积极转变斗争方式,贯彻“敌进我进”的斗争方针,深入敌人后方,在敌战区、游击区分散活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开展积极的对敌斗争。
在泰西县,面对恶化了的抗战局势,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泰安(西)县委按照泰西地委确定的斗争方针,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一边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一边积极做政治工作,向日伪军开展政治攻势,加强了争取瓦解伪政权和伪军工作。通过派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打入伪政权、伪军内部,利用统战关系争取伪军政人员,采取“打一儆百”等方法,争取改造基层伪政权,使之表面上应付日军,暗地里做抗战工作。通过两面政权做工作,开展政治攻心和“身在曹营心在汉”宣传,记“红黑点”运动,惩治首恶汉奸、特务等,使部分伪军政人员采取了“留后路”的做法,并搭救抗日人员,向抗日军民传送情报。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地缓解和扭转了泰安(西)县抗日斗争的被动局面,取得了主动。无论是在游击区、敌占区,还是在日军控制严密的据点里,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抗日人员都能开展抗日活动,有的能在日伪军据点所在村长时间工作。干部群众称之为“有敌人无敌区”。
泰安(西)县在邹靖国叛变,形势严重恶化后,泰安(西)县委及时采取措施,转移骨干,保存了革命力量。1942年4月,代理县长孙照寰等向泰西地委汇报了泰安(西)县的斗争形势,根据泰西地委指示,拟定了坚持斗争的方案。即按照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重点打击日军和叛徒、特务的方针;以点线形式占据全县,坚持斗争,白天分散隐蔽,夜间适当集中活动,打击敌人,扩大影响;把公开斗争、隐蔽斗争和相继打入日伪军内部三种斗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控制农村和日伪据点,并把全县划分为四个单元,县委人员分片负责,领导开展对敌斗争。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掌握了大批伪区、乡、村政权,建立了地下武装和隐蔽的山区根据地。县委敌工部长崔子明根据县委指示,依靠抗日武装,利用两面政权和“内线”人员,建立了一些关系,先后除掉汉奸、特务近20人,拔除了部分伪军据点,并向日伪军展开政治攻势,受到泰西地委的嘉奖。叛徒邹靖国心虚害怕,于1942年10月捎信与崔子明联系。崔子明见到邹后,对其进行了严正教育,令其回去为抗日做些事情,以赎其罪。1943年9月,泰运军分区一团在泰安(西)县境内,在县大队配合下,攻克了边家院、北白楼等日伪据点多处,县大队打下了张家店等据点,并处决了甘心事敌的伪军、伪乡长数人。泰安(西)县斗争形势开始好转。县委、县政府抓紧改造区、乡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生产救灾等工作,党政军群工作日趋活跃。
经过一段艰苦的斗争,严惩了一些最坏的伪军、伪组织人员,在两面政权配合下,掌握了一些伪军据点和伪军,斗争形势开始好转。
在泰安(东)县,1942年3月,为开展敌伪工作,泰安(东)县根据鲁中党委的指示,成立了县委对敌工作部,县以下的区也大都设立了敌工站,选派对敌斗争坚决、政策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干部配备到敌工部门工作。敌工部门在县、区武装配合下,采取多种方式争取瓦解伪军、伪政权人员。通过召开伪军、伪政权人员家属座谈会,张贴黑、红榜,到据点喊话或通过关系直接或间接与伪军、伪政权人员接触,动员伪军、伪政权人员弃暗投明。用“打一儆百”的办法处决作恶多端的汉奸,教育震慑其他伪军政人员。在日本侵略者严酷统治下,争取了一批伪政权,建立了一些“白皮红心”的根据地。
1942年7月1日起,日伪军纠集4000余人,突然大举“蚕食”徂徕山根据地。环山设据点30多处,挖封锁沟、筑封锁墙160里,实行严密封锁,制造徂徕山无人区。日军控制徂徕山后,出动特务,采取威逼诱骗等手段迫使党员自首,少数意志薄弱者自首、叛变。基层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徂徕山周围近百个村庄基层党组织被破坏。泰安(东)县2500名党员中自首者达80%。徂徕山根据地被“蚕食”后,泰南中心根据地大为缩小,抗日军民的活动十分困难。
针对严酷的斗争形势,鲁中区党委发出关于反“蚕食”反自首斗争的指示和“打回徂徕山去!的号召,并决定将泰安县委改为徂徕山工作委员会。工委和独立营采取“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组织精干武装和各区的游击小组分头插回徂徕山地区,开展反“蚕食”、反“封锁”斗争。镇压了一批汉奸、特务。在武装斗争的配合下,开展了改造伪政权和争取伪军工作。工委敌工部先后在山阳、良庄、房村、西住、南望等十几个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为反“蚕食”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委还提出了“以伪军为主要对象,争取伪军”的工作方针,县独立营和各游击小组经常深入敌区,向伪军开展政治攻心,利用各种形式争取教育,先后在几个伪军据点建立了内线关系,使很多伪军投诚或起义。工委初步立住脚后,开始联络党员,整顿恢复党组织。同时,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开展反“扫荡”斗争。采用游击战术,袭击日伪据点,消灭小股日伪军。组织军民破袭铁路、公路交通,以“三空”(搬空、藏空、躲空)对付日伪军的“三光”政策,冲破日伪军的封锁。
1943年6月,工委负责人王伯原叛变投靠日军。泰城地下工作人员夜入王的住宅,严厉警告王伯原,如果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因其受到伤害,定严惩不贷。王心虚胆怯,未敢做更多的坏事。此后,泰山地委及时调整加强了徂徕山工委的领导,经过艰苦的斗争,徂徕山地区形势逐渐好转。
在泰北县,针对严峻的斗争形势,1942年下半年,泰北县委积极贯彻泰山地委指示,对党员、干部加强了气节教育,并采取措施打击最坏的特务、汉奸,教育争取伪乡、村长,建立两面政权。10月,成立了县委敌工部,各区相继建立了敌工站。1943年6月,结合保麦收、反抢粮斗争,开展了夏季“青纱帐”攻势。武工队和各级干部率领的地方武装及民兵,纷纷深入敌占区,以撒传单、喊话等方式警告首恶,利用伪政权及伪军家属开展攻心战等形式,向伪军政人员开展政治攻势,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国内、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大批伪军动摇、逃跑或携枪向八路军投诚。并通过争取教育,在伪军内部建立了很多内线“关系”,两面关系普遍建立起来,还建立了许多“白皮红心”的隐蔽地下“堡垒”。
是年夏季,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和鲁中军区政治部科长鲁宝琪、泰西县独立营政委张正德等,带领20余人在泰山顶观察地形、敌情时,适逢日伪军十几人护卫两顶轿子上山。廖容标等当机立断,设伏于南天门,出奇制胜,击毙日军数人,俘获3人,其中有伪山东省电报局长间本。经教育将其释放。此后,间本一度与我方建立秘密联系,后日军将其调离。
在泰宁县,1942年4至5月,日军在伪军万金善等部配合下,对泰泗宁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蚕食”,设立据点,控制磁(窑)新(泰)铁路和这一带的公路,大片根据地变日军占领区。
在泰泗宁边区,斗争形势不断恶化,原曲泗宁县委被破坏。1943年1月,鲁中区党委决定成立凤仙山工委,并建立了泰泗宁办事处,领导这一带的抗日斗争。2月,泰南地委根据鲁中区党委的指示,决定成立泰宁中心县委。中心县委除领导泰宁地区的对敌斗争外,并指导凤仙山工委和费县的工作。8月,泰宁中心县委撤销,恢复泰宁县委,凤仙山工委改为泰泗宁县委,泰泗宁办事处改为泰泗宁县政府。泰宁县在反“蚕食”、反“自首”斗争中,强化党的领导,积极依靠群众,开展了争取伪军、伪政权工作。保存了90%以上的基层组织,取得了反“自首”斗争的胜利。
这一时期,泰安(东)、泰安(西)、泰历、泰宁四县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战,粉碎了日伪军5次“治安强化运动”,挫败了日军所谓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总力战”的阴谋,英勇地开展了反“扫荡”、反封锁、反伪化、反“蚕食”、反“自首”等斗争,在空前严酷的军事斗争形势和极端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顽强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保存和积蓄了抗日力量,为进入战略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