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泰安(西)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5&rec=37&run=13

一、泰安(西)县委建立,开建党整军,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战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带一批党政军干部到山东工作,途经泰安县西部。在泰安九区边家院镇与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取得联系。在北仇村小学,郭洪涛向自卫团领导干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听取了张北华关于自卫团的情况汇报。郭洪涛指示,自卫团要建立基干武装,搞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建党、建政,发展抗日武装,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强调党的建设尤为重要,并决定建立泰西特委,留下部分随行干部,与当地干部组成了中共泰西特委。
  泰西特委成立后,决定将泰安县津浦铁路以西二、九、十3个区和三、八区各一部分划为一个县,亦称泰安县,并建立了中共泰安(西)县委,李介人任县委书记。泰安(西)县委建立后,为适应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健全了各区委和区公所。为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将失掉组织关系、本人要求恢复关系的抗战前的老党员,经审查后恢复组织关系,抗战前加入共青团的,一律转为党员,抗战前在党的领导下搞过学生运动,蹲过国民党监狱的进步青年学生吸收入党。并分配他们配合自卫团的党员干部到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建立乡、村党支部和政权工作,地方抗日工作活跃起来。
  按照抗敌自卫团整顿军纪的要求,自卫团夏张办事处主任崔子明等遵照“团结教育为主,视其情况,区别对待”的精神,对驻夏张的自卫团第十七大队和先锋连进行了整顿。整顿过程中,对出身、历史比较复杂的人,只要坚决抗日,愿意接受党的领导,一律团结,工作中予以信任支持和善意的帮助,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混入革命队伍而仍恶习不改,为非作歹的坏人,则坚决进行清除。处决了为报私仇杀害战士并抢劫人民财物的先锋连连长杜光举和副连长杜光和,任免了部分人员,严明了军纪,从而使队伍更加纯洁、整齐,面貌焕然一新,增强了战斗力。
  泰安(西)县委,还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战。成立了“民众抗日总动员会”(简称动委会),各区大都相继建立了动委会。动委会积极动员民众为抗战出钱出力,参军参战,出现了民众抗战的热潮。动委会的建立,为后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下了组织基础。
  泰安(西)县有些有名望的爱国人士和士绅名流。他们多是具有民族觉悟的知识分子,有的还受过高等教育。县委通过各种关系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诚心诚意地团结他们共同抗战,使他们中的多数人积极参加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中来。如,泰安九区的裴毓明老人,60岁仍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后来成为共产党的交通站长。十区的孟中衡,上过政法专科学校,到自卫团做军法工作。这些爱国人士,在社会上较有名望和影响。他们与共产党合作抗战,对于共产党发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泰安(西)县委还注重做争取红枪会群众抗战的工作。当地的地主、士绅,为了保家防匪,建立了红枪会组织。县委根据泰西特委的指示,对红枪会采取团结、教育、分化、争取政策,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斗争。利用红枪会群众愿意打日本、保家乡的思想,经过做工作,不少红枪会群众被争取过来。对红枪会的政策是既联合又斗争。凡是抗日保家的就联合,反动通敌的就打击。有的思想反动的红枪会头目,与日军勾结,与人民作对,就坚决消灭、打击。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团结了大批红枪会群众,出现了合作抗战的局面。
二、开展反顽斗争,清除反动武装
国民党山东省第一专署专员郁仁治是一个坚持反共的顽固分子。他于1938年3月到泰西后,以“正统”牌子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委任县长,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搞摩擦。自卫团曾多次争取其团结抗日,但郁仍然坚持反共立场。1938年11月,日军攻陷聊城,范筑先殉国。期间,大峰山独立营和第十支队机枪营奉命驰援。郁见独立营后方空虚,乘机进攻大峰山区,妄图吃掉独立营,抢占大峰山区。留守大峰山的独立营长曹洪胜,仅率一个连英勇反击。泰西特委得到情报后,立即令自卫团和十七支队于22日赶到大峰山增援。激战一天,击溃郁部300余人。郁残部逃到肥城西部演马庄一带。后郁部被日军袭击,郁仁治身负重伤,后死亡,残部溃散。
  泰安(西)县委还对反动武装予以坚决打击。1938年9月,县委遵照泰西特委指示,配合自卫团对坚决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武装,采取封锁限制、各个击破的方针,将顽固反动武装清除出泰安(西)县。通过斗争,国民党刘仙洲离开泰安(西)县。但盘踞在泰安(西)县的牛希文的“荣别队”二十三梯队和吴干臣的“光复军”仍坚持反共立场,与人民为敌。此时,遭日军袭击的“荣别队”二十三梯队逃回东向镇。泰安县委配合自卫团乘机对“荣别队”进行军事打击,活捉二十三梯队首领之一张心斋,残部溃散。牛希文部无立足之地,不久离开泰安(西)县。“光复军”到夏张以西茨张等村枪粮时遭红枪会反击,吴干臣退驻夏张镇。几天后,红枪会首领宋继昌动员千余名红枪会员,将“光复军”包围在夏张镇。泰安城和大汶口日军出动接应,“光复军”投降日军面目暴露,害怕遭自卫团攻击,撤出夏张。10月,经上级批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十三、十四、十五大队改编为泰安(西)县独立团(泰西独立团)。泰安(西)县独立团成立后和六支队第一团围歼了投靠日军的二区汉奸薛家俊的武装,并将薛处决。
  从此,泰安(西)县清除了反动武装,呈现出团结抗战的新局面。
三、一一五师进驻泰安(西)县,支持地方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奉命率师部、六八六团等组成东进支队,挺进山东。3月8日,抵东平县无盐村。12日,一一五师在东平县夏谢村召开部队干部会议。罗荣桓指出,东进支队的任务是“创建泰山西麓抗日根据地,依山(泰山)傍湖(东平湖)向外发展。”14日,一一五师在林马庄与泰西地委、六支队汇合。泰西地委召开欢迎大会,欢迎一一五师到来。20日,泰西地委在东平常庄召开泰西地区活动分子大会。泰安(西)县委书记李介人及区以上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罗荣桓传达了中共中央六中全会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肯定了泰西党组织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泰西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强调坚持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的原则,使党政军协调发展,建立巩固的泰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决定抽调部分军队干部组成民运工作团,分赴各县开展党政军和群众组织的建设。会后,东进支队派樊鹏飞带队到泰安(西)县开展工作。
  一一五师挺进泰西,极大地鼓舞了泰安(西)县军民的抗日热情,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拓了新局面。
  泰西特委常庄会议后,中共泰安(西)县委随即召开了县区干部、党员活动分子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罗荣桓的指示。会议经过3天的学习讨论,与会人员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对开展抗日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经泰西地委(3月中旬泰西特委改为泰西地委)批准,调整充实了泰安(西)县委,夏振秋任县委书记。同时,健全了群众组织。在动委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青年、职工、妇女等抗日救国会,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
  不久,东进支队进驻泰安(西)县十区北石沟一带。陈光听取了泰安(西)县独立团的汇报。陈光指示,泰安(西)县要加强党政建设,才能保证抗日武装的发展。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米英俊、金晓村等在陈家埠、安驾庄一带组织起回民游击队,逐渐发展到百余人,整编为泰安(西)县独立团回民连。罗荣桓、陈光等首长很重视回民连,将该连调到东平湖整训,提高了回民连的政治和军事素质。还鼓励回民连要成为党领导的一支坚强武装,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斗争,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而斗争。这支队伍骁勇善战,驰骋泰西和鲁西各地。后来,连长米英俊在作战中英勇牺牲。米英俊牺牲后,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回民连被命名为“米英俊游击队”。
  9月底,东进支队遵照中共中央命令离开泰西开赴鲁南。东进支队在泰西半年多的时间里,帮助泰安(西)县党组织和抗日军民,大力开展建党、建政、统战的群众运动,极大推动了泰安(西)县抗日斗争的开展。
四、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泰安(西)县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常庄会议后,在泰西地委的帮助下,1939年7月中旬,泰安(西)县各区联合办事处成立,武圣域任主任。10月,泰安(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武圣域任县长。民主政府建立健全了机构,设民政科、财政科、文教科、建设科等,所辖5个区配齐了区长。泰安(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运用政权的力量,发展生产,保证抗战需要,发动组织群众与日军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斗争,统一了全县民主政权的领导,并建立和完善了区以下乡村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和民兵组织。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活动,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泰安(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泰安(西)县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五、泰安(西)县军民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而斗争

1939年下半年,抗战形势更加复杂,日军加强了对其后方的控制。日伪部队经常出动,进攻“扫荡”抗日根据地,扩大占领区,建立伪政权和伪组织。在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影响下,顽固派更加紧了反共投降活动,有的则勾结日军联合进攻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此日益尖锐复杂的形势下,泰安(西)县抗日军民开展了对日军的“扫荡”与反“扫荡”,封锁与反封锁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与反“摩擦”,投降与反投降的激烈斗争。同时,大力加强了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工作。
(一)开展军事斗争和敌伪工作,保卫抗日根据地

  针对日军的频繁“扫荡”、围剿,抗日军民积极寻找机会打击日军。
1940年初,泰安(西)县独立团,驻夏张的泰肥独立营等部,奉命合编为泰安(西)县独立营。1月,泰安(西)县委召开区委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泰西专署和军分区关于《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动员全区军民向日军展开犬牙交错的战争》等指示。会上县委书记苏濑舟指出,加强泰安(西)县抗日武装建设,扩大独立营和各区队武装,县、区要分别建立敌伪工作部和情报站,各村要搞好民兵组织,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参议会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络各界的桥梁,密切配合,有计划地限制和消灭敌人。为了加强对自卫队的领导,建立了泰安(西)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司令部,朱坚(李正华)任司令员。
  10月,县独立营伏击了从蒋庄据点出动到鱼池一带“扫荡”的日军。将日军包围在馍馍山,速战速决,全歼日军18人,俘虏日军小队长佐木,迫使40名伪军反正。此战,创县大队消灭日军一个小队的模范战例。鱼池战斗后,县独立营副营长李正华及回民连长米英俊又率回民连和反正伪军,越过泰肥公路,捣毁了蒋家庄日伪据点。不久,县独立营又在道朗伏击了由泰安出动参加“扫荡”黄河西根据地的日军,截击日军汽车两辆,全歼车上日伪军,缴获机枪2挺、步枪70余支,子弹万余发。县独立营还伏击了驻安驾庄外出的日军汽车,毙伤日军10余名,缴获物资一宗。三区队拔除了日伪泮河大桥守卫队,23名伪军反正。县独立营一、四连还在无梁店伏击了日军汽车,击毁汽车一辆,毙伤日军10余人。
  在进行军事斗争打击日伪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敌伪工作,瓦解、争取伪军政人员。县委成立了敌工部,各区也先后成立了敌工部。县敌工部在崔子明的主持下,工作十分出色。在日伪军事据点附近村庄建立“两面政权”,安插党员干部到伪政权和日伪军内部。“两面政权”的建立,对掌握日伪动向,搜集日伪情报,掩护党组织和抗日干部,开展对敌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1940年8月,县敌工部干部在二区“两面政权”的配合下,铲除了“反共救国团”团长“苏疯子”。1941年3月,崔子明等俘获了到据点巡视的泰安伪剿共司令陆文炳,对其进行教育,陆后来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给予了一定配合。夏张是日伪重要据点,许多抗日干部及家属住在其附近地下工作人员家中,安然无恙。还处决了伪九区区长任建盈、西界据点伪军中队长裴兆庆、夏张据点日军翻译曹其焕等,还寻机打死了伪区长房兆辉、日伪特务(汉奸)王立田、汉奸司令宋继昌等。
  通过敌伪和除奸工作,打击了“坏中坏”,震慑了伪军政人员,孤立了日军。特别是党员干部打入日伪内部,掌握了伪地方政权,对抗日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加强根据地各项工作建设,巩固抗战基地

  为了培养、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选拔部分军政干部,1940年3月,成立了泰安(西)县军政干部学校。该校培养对象主要是社会知识青年、村长、自卫队长等。到1941年夏,该校先后开办10期,培训学员300余名。学员政治思想觉悟及政治、军事、基础知识提高很大。不少学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多数学员回到原单位,在泰安(西)县军政建设中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提高党员素质,县委组织开展了党员教育活动,印发了《新党员基本教育读本》,各级党组织领导人亲自对党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任务的教育。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广大党员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加强了党的核心领导,并发展了大批党员,壮大了党的力量。
  12月,泰安(西)县委为贯彻泰西地委关于审查党的决定,建立了审查委员会,实行逐级审查,直到支部和党员。通过审查帮助教育和挽救了一些干部,处分了少数人员。同时,对党内投机分子、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等坚决予以清除,纯洁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的威望,为后来度过严重困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推动民主建政工作。1941年春,县政府为推行地方民主建政,在三区白虎台、桃园、起驾庄,四区南白楼、下官庄、河洼等村,先行试点。抽调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实行民主选举村干部和农、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人,后在全县推广。民主建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健全巩固了村政组织。
  抗日民主政府注重发展生产。鼓励提倡兴修水利,增加粮、棉、油收入,开展植树造林,减租减息,优待抗属等活动。根据田亩多寡好坏和贫富实行合理负担,推行“累进税”,取消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还大力兴办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办学,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开办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对成年人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