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5&rec=3&run=13

建国后的泰安县,是现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的前身。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山脉南麓。地理坐标:北纬35°52′~36°29′,东经116°50′~117°29′。东与莱芜接壤,东南以徂徕山为界与新泰为邻,南隔汶河与宁阳相望,北与济南市的长清、历城搭界。1949年底全县版图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4个区,人口81·6万。境内平原、山区、丘陵兼有。“五岳之首”的泰山主峰雄踞北部,与南面的徂徕山遥相呼应。中部是横穿东西的大汶河,两岸是肥沃的泰莱平原,著名的大汶口文化诞生在此地。泰安县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津浦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泰安又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南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著名旅游胜地和战略要地。   
1912年1月,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时,泰安县隶属山东省公署。县境内袭清末分十五区旧制。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政府曾分山东为四道,泰安县隶属济南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仍实行地方政府省县两级制,泰安县隶属山东省政府,县境内十五个区改为十个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12月31日,日军侵占泰安,国民党地方政权溃逃星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泰安人民组织抗日武装。继而在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先后在泰安建立四个县级政权:泰安县①[1]、泰安(西)县(泰西县)②[2]、泰宁县(泰泗宁县)③[3]、泰北(历)县④[4]。中共党组织亦按照以上县级政权设立县委,领导辖区人民群众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新民主主义时期,勤劳勇敢的泰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历经沧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经过长期反帝反封建的艰苦斗争,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泰安乃至山东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泰安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壮丽诗篇。

(一)

泰安是山东地方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县份之一。1921年10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诞生了对中华民族命运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共产党。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21年春成立的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一大召开前国内6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山东较早产生党组织是山东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泰安县党的活动始于大革命时期的1925年。五四运动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南方大革命浪潮的影响,特别是山东党组织的建立,为泰安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和组织基础。1925年,泰安籍的一些在外地求学和做工的进步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马守愚、王仲修、于赞之等共产党员,先后到泰安开展党组织的筹建活动。1926年春,建立了泰安地方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泰安支部,继而在大汶口、萃英中学、山东省立三中、向东镇、火车站等处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一百多名,初步开展了工人、农民、学生运动。泰安县党组织的早期活动在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泰安党组织开始建立,尽管力量弱小,且处于秘密活动状态,但革命星火已开始点燃。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泰安县党组织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1927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山东省委。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10月10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郭店召开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在当时革命极端困难的形势下,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决定,于当年8月,在泰安县九区东向镇(现肥城市边家院镇东向村)小学建立中共泰安县委,9月建立了泰莱县委。在泰安和莱芜,发动工人和农民运动。
1928年4月,国民党新军阀占领泰安。5月3日,济南发生“五·三”残案,国民党省党部等移至泰安,山东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泰安党组织与省委失去了联系,仅个别支部秘密坚持斗争。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10月上旬,山东省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六大路线,把健全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1931年6月,省委派鲁宝瑛到泰安恢复建立了泰安特支,隶属济南市委,领导泰安、莱芜、新泰、曲阜等地党组织,使泰安党组织有了较快发展。在特支领导下,泰安学生运动蓬勃开展。
1932年5月,泰安特支改建为泰安中心县委。1933年下半年,中共山东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和省委原委员曹福广相继叛变,泰安党组织再次遭受严重破坏,并与山东省委去联系。在严峻斗争形势下,泰安县少数共产党员仍坚持斗争,并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
1934年1935年,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先后两次来泰安寻找党地的关系。至1937年春,省委派赵一川、孙镜秋来泰安开展党的活动,陆续恢复党组织。
这一时期,泰安党组织几经起伏,在复杂的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虽然多次受到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但共产党员们在斗争中坚持了活动,积累了经验,保存了力量,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0月初,日军第十军团侵入山东,12月27日占领济南,山东省委由济南迁到泰安,直接领导重建中共泰安县委,并积极恢复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广泛团结各界人士,组织发动抗日武装。
12月31日,日军占领泰安城,泰安沦陷,日军沿津浦铁路继续南侵。
1938年1月1日,省委直接发动并领导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泰安县委带领100余名共产党员及抗日积极分子参加了起义,编入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一、二中队。同日,省委派张北华等在夏张领导了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带领一批党政军干部到山东工作,抵达省委驻地泰安县南上庄,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省委抽调夏辅仁等人回到泰安,恢复了泰安县委,归省委直接领导。为适应抗战需要,同时建立泰安(西)县委,归泰西特委领导。年底,抗敌自卫团发展到4000余人,泰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9年,全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共产党为主体领导的游击战争成为敌后抗战的主要形式。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抵达泰西与泰西地方武装六支队(同年8月亦称泰西军分区)汇合。罗荣桓政委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同时指出创建抗日根据地武装和政权两个根本问题。随即,泰安各县委认真传达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发展抗日武装,加强政权建设,开展统战工作,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泰安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和主力部队支持下,不断巩固抗日根据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日伪军。同时,在党领导下相继建立县、区民主政府和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广大群众抗日热情日益高涨。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伪军加强了敌后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抗日斗争主要为“扫荡”和“反扫荡”、封锁和反封锁,加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和“反摩擦”、投降和反投降的斗争,斗争形势更加尖锐复杂,致使泰安、泰西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
1941年6月,爆发了苏德战争。12月8日,爆发太平洋战争。日本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日伪顽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蚕食”、“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自1941年3月至1942年,日军对泰西抗日根据地先后推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在日伪军疯狂的“扫荡”、“围剿”中,泰安(西)县委书记邹靖国叛变投靠日军。1942年4月,日伪军集结4000余人,对徂徕山区进行“鲸吞”式蚕食。泰安、泰安(西)县抗日军民腹背受敌,根据地急剧缩小,成为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为了适应抗日斗争新形势,根据鲁中区党委的指示,1941年1月月,将泰安县泰新公路以北地区划出,建立泰北行署,归泰山地委领导。同年秋,泰安县划归新成立的泰南地委领导。泰安各县认真贯彻党中央的精兵简政等“十大政策”,开展“双减”(减租减息)和“借粮”运动,领导军民顽强坚持反“扫荡”、反“蚕食”、反“自首”斗争。1942年8月,泰安县委改为徂徕山工委。各县采取“敌进我退”斗争方针,以游击战为主,积极开展反“蚕食”斗争。同时,有效争取、瓦解敌伪军,发动一系列政治攻势,逐渐夺取了敌、顽、我三角斗争的主动权。至1943年下半年,泰安抗日军民深入日军占领区袭击日伪军,逐步恢复党组织和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开始好转。 
1944年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形势的发展,泰安、泰安(西)、泰北、泰历各县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展开军事、政治攻势,相继逼退和拔除了大批日伪据点,打击了日伪势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好转后,各县抓紧进行了整党整风,并大力开展以“土地回赎”、反奸诉苦为主的群众运动,积极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恢复并发展党政和群众组织,壮大武装力量。至是年底,各县除少数日伪据点负隅顽抗外,绝大部分地区已被抗日武装收复,初现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泰安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四)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形势的变化,鲁中区划进行了调整。1945年10月,泰南地委撤销,泰安县徂徕山以南地区划归泰宁县。泰历县撤销,将长城岭以南地区划归泰安县。徂徕山工委撤销,恢复泰安县委,隶属泰山地委领导。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假和平、真备战的伎俩,蓄意挑起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全国各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从此,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
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泰安人民同其他解放区人民一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艰难困苦的解放战争阶段,开始了以革命的自卫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泰安、泰西两县组织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斗争,发动群众,巩固解放区。并把大批优秀子女送到部队,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1946年6月,泰安军民与新四军部队并肩作战,一举收复泰安城。
1947年3月,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以数十万大军开始重点进攻山东,于下旬占领泰安县城及周边乡村。一些在抗战胜利后逃跑的伪军政人员、地主、恶霸等组成的“还乡团”卷土重来,疯狂向人民反攻倒算,斗争形势急剧恶化。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泰安、泰西县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顽强坚持斗争。4月,华东解放军发起泰蒙战役,22日至26日,一、三纵占领泰安城,全歼泰城守敌七十二师,取得泰蒙战役大捷。之后,因战略需要我军即刻转移。国民党军重新新占领泰安城。7月,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泰安城。从下半年开始,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夺取反攻胜利,泰安各县一面在干部中开展“三查三整”,一面利用战争间隙深入开展土改复查运动,并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并配合主力部队对境内之敌展开反攻。在强大攻势下,驻泰城的国民党军于1948年5月30日弃城北逃。至此,泰安全境获得解放,使津浦铁路东西两解放区连在一起。
1949年1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的辉煌战绩,结束了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淮海战役。4月,又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在这期间,泰安、泰西县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全力投入支援解放军的战略决战,组织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组织南下干部支援新区,为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还按照上级指示进行了干部培训和形势教育,安排春耕生产救灾、清剿残匪等项工作。
1949年6月,泰西县撤销,原泰安县铁路以西(除九、十两区除外),划回泰安县。区划调整后,泰安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巩固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努力医治战争创伤,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彻底清剿残匪,结束土地改革等工作,迎接全国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喜讯传来,泰安人民欢喜若狂。泰安地委、行署和县委、县政府在泰城举行隆重集会,庆祝这一伟大历史性胜利。从此,泰安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跨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中共泰安地方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在奋斗中发展,在发展中奋斗,谱写了壮丽的历史诗篇。在24年的艰苦岁月里,泰安党组织发动和带领广大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泰安乃至山东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泰安党组织也在斗争中产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并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带领泰安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回顾过去,珍惜今天,展望未来。泰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的优秀革命传统和英雄业绩,铸成一座令后人永世不忘的历史丰碑。它必将激励和教育当代和后来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不断谱写新篇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① 泰安县:1938年3月,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泰安县曾以津浦铁路为界建立东西两个泰安县(泰安西县 于1946年改称泰西县),泰安东县虽然县境有变动,但泰安县名称未改,直至新中国建立。
② 泰安(西)县:1938年5月建立泰安西县;1939年7月,泰安县境内津浦铁路以西建立"泰安(西)县各区联合办事处",10月,建立泰安(西)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境大体为泰安县的二区、九区、十区全部和三区、 八区的一部分。1946年7月,泰安(西)县改称泰西县;1949年6月并入泰安县。       
③ 泰宁(泰泗宁)县:1941年1月,泰安县境内的柴汶河以南建立八路军驻泰(泰安)宁(宁阳)办事处;同年10月成立泰宁县人民政府。1943年3月,为了适应斗争形势,改为泰泗宁县。1945年10月,泰泗宁县并入泰宁县。1952年9月泰宁县撤销。        
④ 泰北(历)县:1941年初,在中共领导下设立泰北行署(县级),9月建立泰北县委,辖区大致南面以泰安至新泰公路为界与泰安县分界;1943年3月,合历城县之仲宫、柳埠一带,改称泰历县。1945年10月泰历县撤销,原泰安部分复归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