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3&rec=152&run=13

1985年以来,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1年,泰山区实施“小康屋”建设,各村设立建设办公室,配备乡村建设规划员、施工员和监督员。1993年,凤台、徐家楼、訾家灌庄、南上高、岱道庵、杜家庄等村被确定为全区新一代农民住宅建设试点村。1995年,开展新村建设城市化活动,乡村建设实行规划编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和规划方案审批制度,推广以岱庵道村为典型的近郊型多层楼房。2000年,全区60个村建有“小康住宅”,32个村建有多层楼房,48%的“小康住宅”建有完善的排污系统。
2003年,完成21个村的总体规划编制调整、泰前办事处沿泰佛路4个村的详细规划及东部新区建设碧霞湖路二期工程。2004年,完成对30个行政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调整,完成受地质灾害的省庄镇东羊楼村新村总体规划编制并实施建设。同时完成环山路东段的控制性总体规划以及沿线6个村的总体规划编制调整,完成泰山东苑13.6平方公里的规划。2005年,调整姚家坡、栗林庄等30个村的规划编制。是年,组织开展省“十、百、千”(十县、百镇、千村)农村环境优美建设活动试点,涌现出邱家店居岭庄村、泰前办事处下梨园村等一批环境优美、面貌一新、较有特色的新型农村。同年11月,邱家店居岭庄村、省庄镇后省庄村被省政府评为2005年度“省村庄建设示范村”、居岭庄村被树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6年,编制完成省庄镇东孙、东羊楼、羊东、羊西,邱家店镇居岭庄、埠阳庄等16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部分村的村庄整治规划。
2007年4月,区委提出全区新农村建设“四好”标准( 经济发展好、村容村貌好、社会事业好、民主管理好)、“五化”要求(结构调整规模化、非农产业园区化、村容村貌园林化、社会事业城市化、民主管理规范化)及“五个一”工作重点(“一园”,建好一个园区,完善好房、路、灯、暖、厕等配套设施;“一街”,建好一条主街道和环村道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取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搞好街道硬化和整治,达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标准;“一室”,建好一个群众活动室,完善有关娱乐、健身、学习、活动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一廊”,建好一条科普文化教育长廊,营造新农村建设文化氛围;“一栏”,要高标准建好一个村务公开栏),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8月31日,全市新农村村镇建设现场会在泰山区召开。2008年,97个示范村进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建起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涌现出以花样年华景区为中心,楼区集中、设施齐备、服务周全、村民变居民的社区型新农村。初步形成以邱家店镇栗林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的环保生态型新农村。推出津口女儿茶、梨园大红石榴观光采摘以及白马石民俗旅游等泰山特色民俗旅游型新农村。创建了以邱家店镇前燕村、徐家楼万家庄村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
至2011年,全区建成农户沼气池8000余座,沼气产量142.7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应用8.03万立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9.68平方米,人均纯收入10356元/年。自来水入户率、农村道路硬化率100%,广播电视通村率100%、入户率87%。义务教育、农业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得到广泛普及,“五保”供养和低保救助达到100%,有92%的村安装了路灯。泰山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先进单位,先后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7个、市级15个,19个村成为市级“一品一村”专业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