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3&rec=142&run=13

宋代建立后,宋太祖于开宝五年(972年)下诏将乾封县治所迁至岱岳镇,“以就岳庙(今岱庙)”。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将县名改为奉符,并在县城西南另筑新城,其城址即为今市区南郊的旧镇村。北宋末年,泰山被金攻陷,金朝扶持建立的伪刘齐政权在奉符县境设立泰安军。伪刘齐被废后,泰安军为金所辖。金世宗将军治由新城迁回岱岳镇旧城,改军为州,建城池。元明沿袭州置,并数次重修城池。明嘉靖间,重修城池,易土以石。“城墙周七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池阔三丈,深二丈。四门:东曰静封、西曰望封、南曰乾封、北曰登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修。崇祯十二年(1639年)增修四隅,各出棱角,周围三丈许,创四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州为府,设泰安府郭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重修泰安府城,“高厚方广如故,改四门名:东迎暄、西岳晏、南泰安、北仰圣,又各建敌楼,并石桥四座”。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
20世纪上叶,兵连祸结,泰城损坏严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泰安战火连绵,城垣残破,房舍不整。到1949年10月,城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6345户、3.1万人。主要街道车站街、财源街、大关街、升平街,总长2公里,连贯东西,均为石板路,沿街商号百余家。1978年5月,泰城被列为开放城市。到1984年,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万,道路总长65公里。
1985年后,按照“山城一体,城不压山,新不压古,刻意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泰城面貌日新月异。1989年,泰城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城规划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92年起开展城市容貌达标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1995年,泰安市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泰城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05年,泰安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泰安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1年,泰安市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获山东人居环境奖。是年,泰城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