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 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3&rec=122&run=13

泰山区地处泰莱平原西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日光充足,农田基本设施基础好,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较为发达。
建区初,区委、区政府坚持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继续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农田面积较少、地处城郊的实际情况,围绕泰城、泰山作文章,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多种经营。努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重点规划建设农村肉蛋奶、蔬菜、果品、水产养殖、花卉苗木五大商品基地和发展庭院经济,至1990年,五大商品基地和庭院经济全面发展,已形成规模和较高的商品生产能力,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7亿元,与 1985年相比,增长78.9﹪;庭院经济总收入达到1.8亿元,年平均增长12﹪。
同时,注重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利用方向,规范完善土地市场,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开展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业机械和良种、名优特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模式化栽培;利用荒滩、旧河道等空闲地发展水产养殖;营林造林护林,封山育林,实行绿化目标责任制,综合开发林业资源;推广“林牧结合、园中建场、优化环境、共同发展”的饲养模式发展畜牧养殖。
1993年起,引导农民将土地向集约化经营、向区域化种植迈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至1996年,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得到发展,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布局,省级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园业已建成,逐步形成“东花、西渔、南菜、北果、全面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格局。
1996年,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推广模式化栽培和高值作物品种,提高复种指数。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率达到95﹪以上;蔬菜良种推广率90﹪,粮食良种普及率100﹪,小麦、花生、玉米实现良种化。
2003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以提升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壮大经济合作组织为手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经营,培植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蔬菜生产形成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亚奥特乳品有限公司等16家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年销售收入达到4.87亿元,出口额2100万美元,利税3300万元。
2004年,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进展,在上高村建成全国首家秸秆中温发酵沼气集中供应站,建成农户用沼气池1000座,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可以村为单位集中供气。泰山区被列为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示范县。津口女儿茶厂生产的“津口”牌女儿茶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2006年,全面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依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种惠农直补政策。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粮食和综合补贴全部到位。减负政策在全区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贯彻执行。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发展创收、创税、创汇农业为重点,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线,以名优稀特产品为先导,大力发展精品特色菜、反季节蔬菜、花卉苗木、泰山女儿茶、中药材、桑园等高效、高附加值作物,农产品区域规模、特色优势日趋明显。
2011年,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林业、渔业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6亿元,增加值8.37亿元。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粮食总产6.98万吨,蔬菜总产16.07万吨,肉类总产0.88万吨,禽蛋总产0.79万吨,奶牛存栏量达5.45万头,居全市第一位,牛奶产量12.53万吨,泰山区荣获“全国牛奶生产50强县”称号。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19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创建国家科技园区工作扎实推进,泰山花样年华景区建成营运;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村一社 区”、“多村一社区”的社区型示范村试点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7个、市级文明村15个。城郊型高效农业快速推进,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区农林牧渔业全面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