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顾与展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2&rec=9&run=13

“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将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严峻挑战期,同时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第一章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区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克服各种困难,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建设经济强区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呈现速度逐年加快、效益大幅提升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7.78亿元,是 2000年的2.16倍,五年年均增长15.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49亿元、42.04亿元和22.25亿元,年均增长4.3%、17.7%、14.6%。人均GDP达到18828元,是2000年的2.02倍,年均增长14.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4%。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由2000年的8.3:54.4:37.3调整为5.2:62:32.8,城市经济特征更加突出。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五大工业优势行业初具规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规模企业发展到145家,增加8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02%,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5.96亿元,年均增长19.4%。商贸流通、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全面发展,一批影响力大的服务业项目落户我区,商贸服务业在深化改革中走出困境,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5亿元,年均增长14.6%。花卉苗木种植和奶牛养殖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完成投资51.92亿元,是2000年的6.1倍,“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42.4亿元,年均增长43.8%。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竣工投产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30个,累计完成投资18.8亿元。东部新区发展初具规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亿元,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增加到45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9.8亿元,上缴税金6600万元。
四、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扎实开展治安防范“网底工程”,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多渠道筹措资金数亿元,妥善解决“十五”期间全区面临的基金会、股金会、企业改制、“非典”等影响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急、难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关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各级驾驭全局和经济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制定出台了区属企业改革实施办法,经营性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取得积极实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达465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4.9%,企业活力显著增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增加值52.7亿元,实缴税金3.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7%和44.7%。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成功引进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娃哈哈、华天集团、澳门宝龙集团、香港虎彩集团、国美电器、鲁能电缆、红楼集团、中百集团等知名企业,“十五”期间国内招商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953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58%和108.4%。外贸进出口总量进一步扩大,2005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8564万美元,其中出口6626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44.5%和38%。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0项,市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4家。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3所,60%的学校建成校园信息网。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属地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7‰、稳定了低生育水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民政优抚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712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226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7元,分别年均增长8.3%、15.9%和10.3%。城镇居民的住行娱消费比重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为35.4%。农村公路、自来水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平安区”、“诚信区”、“生态区”建设全面展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国际环境趋好,国内经济走势强劲,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也有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挑战。

一、宏观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环境总体趋好。尽管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转移加快,资本流动加速,全球贸易活跃,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重组,经济发展国际环境总体有利。
国内经济走势强劲。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十一五”中央政府的主要政策趋向。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科技进步不断加速,资源配置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消费结构加快向高级化演进,尤其是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必将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全国总体上政治更加安定,社会更加和谐,民族凝聚力更加紧密,国内发展环境进一步趋好。二、我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地位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2005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9美元,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加速腾飞的关键时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262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将大大地拓展市场空间;“十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及服务业建设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竣工运营并产生效益,预计“十一五”期间,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处泰山脚下,地理环境优越,具有较低成本、多层次、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发展服务业和工业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经济强区建设面临新的机遇。
三、经济发展面对严峻挑战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一是面临国际国内竞争的更大压力。全区产业结构层次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竞争力与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WTO的产业保护期结束后,将对区内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冲击;立足于成本价格优势的低端出口,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国内长三角和珠三角领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省内重点发展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城市带,以青岛为龙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促强扶弱促中间”,壮大县域经济,兄弟县市区竞相加快发展。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将面临更广领域、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二是面临体制机制、人才科技、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较多,部分领域的改革不到位,市场化运作水平还不高。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区土地、水等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约束趋紧。污染排放、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环境承载力问题日趋突出。三是面临发展不够平衡和协调的突出问题。城乡差距、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亟待加强。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成果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地方财力增强的效果还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