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可持续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2&rec=15&run=13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开展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构筑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建设“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体系的要求,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推广节能住房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型工业聚集区和生态型城镇,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在企业建立点上的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行业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分行业制定并实行引导性标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拉长和扩大生态工业产业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区域建立面上的大循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在社会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积极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广泛开展生态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培养资源节约和生态意识,在生产、生活、消费各个领域,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利用污废水、充分利用客水、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广、普及旱作节水适用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抗旱耐旱作物及品种;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水库灌区防渗渠、平原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高效经济作物喷、滴灌等节水改造。制定工业用水定额,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鼓励中水回用、一水多用、分质用水。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重视加强对地下水超采区的管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逐步达到地下水采补平衡。
三、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
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基础,加大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利用方向,规范与完善土地市场,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闲置土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建设。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制定和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耕地资源的保护、管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市用地管理,搞好内部挖潜,控制用地规模的外延性增长,适当提高容积率,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
四、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重点引导和支持资源型行业,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树立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理念,坚持矿产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法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形成健康有序的矿业权转让、招标、投标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矿业经济。推广先进技术工艺,严格执行各类企业单位产出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标准和单位GDP耗能、耗资源、耗原材料标准,实现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
第二十三章生态区建设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扩、改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凡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振动、放射性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必须申领污染排放许可证。对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污染、噪声污染、工业污染源和企业偷排及超标的违法行为以及医疗垃圾、废弃危险污染物和“十五土小”企业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措施,加强防治。强化区域内化工、酿造、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排污处理设施,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开展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建设活动,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大环保事业投入,建立完善污染预防控制系统和社会环境质量保障综合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卫生水受益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广使用沼气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新能源。
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对重点生态和资源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开发保护政策,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形成生态链健全、自我调节功能强劲的区域系统。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面。合理开发水资源,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气象自动监测网络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接收处理系统,加快实施生态环境气象综合监测预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