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产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1&A=2&rec=11&run=13

按照重点突破服务业,提升壮大工业,稳定发展农业,积极发展建筑业的思路,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筑起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
第五章重点突破服务业

抓住工业化进程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服务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以建设全市商务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服务核心区为主题定位,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招商和改革并举,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建立“服务多元化、设施现代化、结构高级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力争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4%,五年提高4.6个百分点;服务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8%以上。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初步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力争创建3个省级服务名牌。

一、商贸流通业
加快建设泰城东部客货运输中心和徐家楼泰山物流中心两大物流园区,使泰城东部成为人流物流聚集地,使西南部成为仓储能力大、辐射能力强、管理现代化的商品流转基地,构筑大物流发展框架;重点培育以岱庙为中轴(含红门路、仰圣街、通天街)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泰山大街娱乐休闲特色街区、以温州商业步行街、青山特色商业步行街为代表的繁华商业街区等三条特色街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重点发展具有民俗特色的购物、住宿、餐饮和文化产业,娱乐休闲特色街区重点发展以歌厅、网吧、美容、健身和桑拿沐浴为主体的休闲娱乐服务业,步行商业街区重点突出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的繁华闹市特色;全力打造财源大街购物休闲核心区商业圈、城区西部专业市场商业圈、泰城东部新区商业圈、宝龙城市广场现代商务商业圈、围绕时代发展线和市政中心的泰城现代商务商业圈等五大商业圈,突出抓好灵山大街副食品市场、御碑楼大厦、迎春大厦改造、花园商业楼、东湖商贸大厦等项目建设,加快新世纪精品广场、泰山装饰材料精品城二期、三里服装城建设和运营,规范轻纺批发市场、义乌灯具装饰材料市场、泰山建材批发市场中心交易区管理,扶持壮大四海商城、国美电器、三联家电、中百大厦、红楼商厦、泰山贸易大市场、五马家具城、五马肉类食品批发城等大型商贸骨干企业,全力抓好华联商厦等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引进一批规模大、凝聚力强的名牌骨干企业。
二、社区服务业
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和便民服务“两个中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社区环卫、服务、文体和社会福利等设施,挖掘现有企事业单位服务设施潜力,面向社会开放,形成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把社区服务的对象面向社会全体居民,开发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向家政服务、卫生保洁、养老托幼等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社区服务项目过渡。注重培育规模大、档次高、经济效益明显的家政服务骨干企业,引导家政服务业向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整合社区内的中介、联防等组织,形成一个整体高效的服务网络,推进服务管理手段科技化。
三、会展旅游业
积极创新经营理念,整合会展资源,着力创建泰山国际苗木花卉交易会、泰山盆景书画艺术收藏品博览会、泰山家具展销会、泰山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重点抓好埠阳庄民俗旅游岱汶风情园规划建设和白马石民俗游、生态农业观光游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推出一批具有泰山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引导,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会展旅游业健康发展。
四、中介服务业
加大对会计、审计、评估、法律、代理、经纪、拍卖、融资、广告、认证、市场调查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业,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技术服务、网络服务、法律服务和培训服务。加快中介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和改制,充分发挥其社会公正、协调、监督作用。加大中介服务业的开放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中介服务业到我区投资发展,设立合资合作企业。在城区繁华地域规划建设高层次写字楼,完善办公服务基础设施,引导中介服务业的聚集,形成集聚经济效益,建成泰城的商务中心。
五、房地产业
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东部新区建设为依托,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同时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建设精品住宅和品牌工程。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形成“梯级消费”的良性循环。两年内完成建设系统房地产开发单位改企转制工作,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化物业体制改革,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六、交通运输业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提高运输规模效益。调整优化运力结构,重点发展节能降耗的环保车型,客运车辆向高档次、舒适型发展,货运车辆向大、专、特和轻型厢式货车发展。2010年,全区营运性汽车达到7000辆,营运性农用运输车达到1600辆。
第六章着力提升壮大工业

采取重组、联合、技改、引进等方式,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促进工业经济规模膨胀和优化升级。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9.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18%。

一、集中培植五大优势行业
加大对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等优势行业的培植力度,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着力实施一批大项目,对生产工艺装备进行更新改造,膨胀优势行业规模。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抓好新岱银工业园项目建设,2010年棉纱年产量达到12万吨,棉布8000万米,服装150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汽车配件行业,重点抓好华泰公司100万只轮毂项目的投产及50万只电镀轮毂生产线建设,厚丰公司继续完善开发汽车空调品种,2010年汽车铝轮毂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只,散热器达到16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2亿元。机械制造行业,重点抓好铁力德车辆装备配套项目建设,100吨以上起重机、管道辅填机产品改造,2010年锻压设备生产达到6000吨,起重设备11000吨,升降移动机械1300台,铲土运输机械1550台,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4亿元。电器电缆行业,重点抓好互感器、鲁能电缆、沈阳美加绝缘材料项目,2010年通讯电缆年产量达到61000千米,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抓好宝来利来灵芝宝尔产品项目、10万吨酶生物活性素项目、伊特乳业项目,2010年有机蔬菜达到2万吨,奶制品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8亿元。化工、建材、轻工等其它行业,2010年塑料制品产量达到10000吨,工业炸药26000吨,工业水泥40万吨,日用玻璃55000吨。
二、集中培植骨干企业(集团)
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联合兼并、招商引资等途径,实现低成本、多元化扩张,壮大工业经济支柱企业群体规模,2010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岱银纺织集团投资10亿元、征地1000亩建设新岱银工业园,2010年集团总体达到30万纱锭、织布7000万米、服装1000万件的生产加工能力,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利税达到5亿元,利润1.5亿元以上,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建成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国家级驰名商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华泰铝轮毂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利税突破2.67亿元;山东厚丰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利税突破1.44亿元;岳首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利税突破1.18亿元;北方九星公司、泰开互感器公司、泰山工程机械公司、鲁能电缆公司年销售收入均超过6亿元;亚奥特乳业、泰峰塑料公司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三、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名牌创建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组织指导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一批技术力量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型企业,加大其上中下游产品开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分别达到35.7%和44%;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100个,达到220个;高新技术企业增加40家,达到104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加5家,达到8家;山东专利明星企业增加5家,发展到7家。实施名牌战略,加快知名品牌的培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力争在创建中国名牌上实现零的突破,推出2个国家免检产品,山东名牌产品达到20个,骨干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第七章稳定发展农业

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督管理。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施“612”工程,即到2010年全区奶牛存栏量达到6万头,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0万亩,女儿茶面积达到2万亩。

一、做大做强畜牧业
继续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全面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养牛积极性,2010年全区奶牛存栏量比“十五”末增长55.2%。抓好规模饲养和规范化小区建设,2010年各类畜禽饲养小区达到200个,其中新建规范化小区33个。抓好畜禽防疫和技术服务,防疫密度达到应防数的100%。积极开发饲草、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秸秆青贮和牧草种植,每年种植牧草3000~7000亩,青贮饲料2.4亿公斤。2010年全区肉蛋奶总产达到12万吨,年均增长10.8%;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0%。
二、发展特色种植业
“十一五”期间,压缩粮食及低价作物面积7万亩,培植花卉苗木、有机蔬菜、干鲜果、泰山女儿茶、中药材、桑蚕等六大特色产业,花卉苗木面积新增5.8万亩,总数达到10万亩;茶园新增1.7万亩,总数达到2万亩;桑园新增2000亩,总数达到5000亩;发展中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1500亩;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1万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平原绿化,加速林果品种改良换代,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林木覆盖率达到32%,优质果品基地新增5500亩、总数达到5万亩。
三、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由12.9万千瓦增加到16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均增加到400台。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好“九大工程项目”,即:(1)到2007年解决和改善五个处镇98个村11万人的吃水问题;(2)完成省庄镇、邱家店镇7万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中低田改造治理项目;(3)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4)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4万亩;(5)推广发展户用沼气5000户;(6)到2008年建设一处年产150万尾以上纯正泰山赤鳞鱼的农业科技示范园;(7)以实施省扶持节水灌溉项目为契机,发展节水灌溉3万亩;(8)完成2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61座塘坝以及明堂河、芝田河等4条河道21公里的除险加固工程;(9)在省庄镇北部山区新建4座小(二)型水库、8座塘坝、新打机井114眼、新建扬水站2座。
第八章积极发展建筑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企业优化重组,提高企业素质,壮大产业规模,完善市场监管,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2010年,力争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22亿元,年均增长6%。

壮大产业规模。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鼓励支持企业优化重组,促进一体化发展、多元化经营,加快优势企业的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扩张,组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技术精、机制活的专业建筑施工企业。依托国内外大承包商,以劳务合作和工程分包为主攻方向,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加快技术进步。以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强化初步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力,拓展前期咨询和后期项目管理功能,确保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和主体工程先进、可靠,确保民用建设项目适用、经济。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建筑,禁止使用淘汰产品,着力发展系列化、标准化的建筑构配件,加大建筑部件工业化生产比重,完善生产供应体系,提高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
加强监管。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市场形成造价机制。严格招投标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筑施工用工行为,鼓励施工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境认证,改善施工条件和环境。施工企业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变农民工为合同工,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履行缴费义务。支持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和建设事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