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2&rec=29&run=13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1998年以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
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支持下,牢固确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指导思想,
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不避困难,励精图治,全面完成了任期内的各项任务目标,取
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2002年, 预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0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2%, 是1997年90.6亿元的1.77倍;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7.12亿元,增长27.4%,是
1997年2.86亿元的2.5部。 全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亮点迭
现,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在第二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名列全
国百强县市第30位、全省第4位。
(一)牢固坚持发展主题,经济建设在战略性调整中进入快速高效增长新时期。
农村经济初步形成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经种
植比例达到4∶6。设施农业和优质专用粮食发展迅速,建成各级各类示范园69处、高
效农业示范方8万亩, 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相继规划建设的核桃、石榴、
大枣、大樱桃等10个万亩经济林初具规范,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畜牧养
殖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被评为"全国畜牧工作先进市"。工业经济实现
跨越式发展。坚持增量增效并重,扶强解困并举,相继实施"内合、外扩、联强"发展
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开始进入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由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
新阶段,被列为全省30个工业强县市之一。2002年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
入28.6亿元,实现利税2.8亿元、利润8572万元。分别是1997年的2.8倍、2.9倍和2倍。
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相继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里彦工业园、煤电
铝工业园、中心科技工业园等八大工业园区。对外出口贸易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完
成出口供货总值36.2亿元, 是1997年的2.7倍。旅游经济取得新的发展,流通经济体
制实现全面转型。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和束缚流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大了
对国合流通企业产权改革力度, 采取"一退、一破、一多"三种改制形式,全面实施"
两个置换", 从根本上优化了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实现36.1亿元,是1997年的2倍。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市民营业户已发展到1.57万户, 其中民营企业858家,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营
业收入60亿元,上交税金2.4亿元,成为经济领域中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
(二)着力改善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档次。组织实施了
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各专业规划和东城新区总体规范,完善了规划调控
机制,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文化广场
等一批现代城市公益设施,形成了"园、场、馆"相映衬,满足人民群众文化、休闲、
健身需要,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有效融合的独特风景线。
(三)致力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邹战略,科
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了一批省级、济宁市级规范化学校。不断强化计划生育基层
基础工作,四次获得济宁市一等奖。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
市。健全了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前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积极实施就
业和再就业工程, 就业渠道逐步拓宽。立足群众意愿,坚持每年办理8件与群众生产
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取得良好效果。
(四)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
设,切实增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意识,宏观驾驭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培
植财源,政府财税调控职能明显增强。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乡镇规模调整和政府机构改
革。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
政,狠抓廉政建设,树立了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战略任务
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到2007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70亿元, 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2%,17个镇街财政收
支全部达到自求平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口自然增
长率控制在5‰以内;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上述宏伟目标,发展必须要有新
思路,改革必须要有新突破,开放必须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必须要有新举措。
(一)致力发展,积聚实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全省的位次。工业坚持走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
工业化道路。农业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突出结构优化调整一条主线,围绕增加
农民收入和镇街财政收入两个目标,大力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平原区优质高效农业基
地、矿区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三项工程,做强特色种植、林果、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
加工四大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成效益型复合农业产区。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服
务便捷的三产服务体系。突出民营经济战略地位,把民营经济培植成为全市经济发展
的生力军。
(二)锐意改革,全面开放,建立起更具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市场经济运行机
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更加宽松、有序的外
部环境。
(三)改扩并举,展丰两翼,初步建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融合的生态型中
等城市。到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通过丰富内涵,
伸展两翼,初步形成以旧城区为基础,东西两区呼应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
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四)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人民生活向富裕型、高质量跨越。加快推进以政治
民主、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为主要目标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使社会服务
功能更加适应人民群众对高水平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以
城乡三条生活保障线为主体、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临时救济为补充、
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制度。
三、扎实做好2003年政府工作,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步伐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木本农业,尽快把林果业培植成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按照大林业、
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四项重点工程,高度重视和加强林果技术管理,巩
固发展10个万亩经济林,重点扩大核桃、大枣等干杂果的生产规模。坚持扩规模、上
档次,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重点搞好品种改良,促进规模发展,扩充养殖总量。积
极推行工厂化饲养,一体化经营,引导养殖业由单纯养殖型向养殖加工型转变。努力
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调减普通粮食作物面积,重点抓好蔬
菜、花卉、药材、食用菌和越夏菜的栽培。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步伐,提高农业
整体素质。大力推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重点在果品、畜禽、油
料、蔬菜和乳制品等方面进行突破。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改革,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
障。
(二)继续把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腾飞的动力源,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
优势。
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完善经济开发区"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4号路、5号路,实现入区项目个个通供水管网和光缆。以招引"高大外"项目为重
点, 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年内引进20个项目,其中过亿元项目1个,过5000万
元项目35个。根据区位、资源和产业特点,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加快其他各类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步伐。走开放型、市场化招商引资之路。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
招商引资队伍,分类科学建立项目库,及时调整更新充实项目内容,转变工作方式,
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招商效益。进一步加强地企协作,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努
力争取驻邹企业新上项目在市域内安置,联合打造发展优势。大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为驻邹单位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三)全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高新技术统领工业经济,推进产业创新。从产品和项目抓起,着力培植高
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
品开发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今年市直工业实施重点
技改项目29项, 总投资3.9亿元。进一步扶持壮大规模骨干企业,力争更多的企业进
入规模统计和济宁市重点调度考核范围。加快研制开发新产品,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和市场占有率。深化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和运营机制,解决好出资人缺位或不到位的问题,确保国
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务求实现外经贸新突破。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选择我市具有优势的企业,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与国
外同行业企业对接,力争办成一批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合资项目。努力扩
大进出口贸易。抓好出口队伍建设,积极为重点出口企业申报扩权经营,通过开展挂
强联名、合资合作、配套生产或进入国外公司营销体系,多渠道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
努力创优外经贸发展环境。健全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外经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
立外经贸年度目标考核制度,推行重点项目负责制。
(五)充分激活民间资金,把民营经济培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
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实施重点扶持,加速膨胀民营骨干产业
群体。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向集团化、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
争能力。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提高流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民营经
济园区、市场等载体建设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六)致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努力建设财政强市。
突出重点,有效聚财,培植财政支柱。继续把培植涵养财源作为今后财政工作的
首要任务,努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壮大主体财源。优化机制,科
学理财,完善财政体制。本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分灶吃饭,自求平衡"的原则,
引导镇街牢固树立"项目立镇"、"项目兴业"意识,催生新的增长点。创新管理,合理
用财,提高支出效益。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机制,全面推
行综合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追加支出,保工资、保法定支出、保稳定、
保重点项目。积极引导银行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诚实守信,相促相融,有效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建成金融安全区。
(七)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创新融资机制,新思维、大气魄、高品位推进现代化城市建
设。高质量建设城市,塑造现代城市形象。高效益经营城市,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健
全完善土地储备、租赁和拍卖制度,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盘活土
地存量,以地聚财建城。高效能管理城市,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
管理机制,明确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责,建设规范化社区。高标准发展特色小城镇,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建设。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公路网络,积极争取省交通厅将岚济公路匡庄至城前段列
入改造计划。
(八)与时俱进求发展,力促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指导思
想,全面实施"科技兴邹"、"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推进产
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兴农、科技兴企步伐。坚持教育创新,稳步扩大高中教育办学
规模;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严格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确保济宁市一等奖。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人民健
康水平。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一)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切实提高驾驭全局能力。致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在
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历练才干,进一步提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
市场经济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制定政
策、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勇于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多创一些新办法,
多出一些新成果,多搞一些新突破。
(二)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当前影响改革、发展
和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沉下心来,铺下身子,把主要精力放到调查研究和解决实
际问题上来。做到心为民想、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在各个行业、各个层
次建立规范完善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励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令行禁止,
政令畅通。
(三)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
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包括舆论、群众、专门机关多方面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
案、意见。
(四)强化服务、提速增效,切实创优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标本兼顾,综合施治,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乱",吃
拿卡要等问题,集中进行专项治理。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完善行政审批中心
运行机制。凡决定的事情,雷厉风行抓落实,扎扎实实求实效,做到议必决、决必行、
行必果,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政府提速向纵深发展。
(五)艰苦奋斗、廉洁勤政,切实树立良好形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等奢侈浪
费现象。自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管好干部,带好队伍,当好人民的公仆,努力建
设务实开拓、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形成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争创一流的良好政风。
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财力办实事的原则,市政府决定,今年再为群众
办好8件实事:1、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2、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3、完成西
苇水库除险加固一期工程。4、实施下岗职工创业实验园工程。5、实施重点道路建设
工程。 6、加快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7、调整完善城区市场功能布局。8、建设
我市第二老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