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邹城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2&rec=25&run=13

2001-2002年, 邹城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牢牢把握改
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和"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切实转
变作风,加大改革力度,把握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
的健康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8.8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收
入完成5.93亿元, 增长22%。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0亿元,增长15.2%;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2亿元, 增长27.4%。在国家统计局通报的全国县域社会经济发
展指数中,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8位、全省第5位。
一、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稳粮油、增林果、扩瓜菜、
强畜牧、上特色,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到4:6。以实施农业
产业化和山区开发、采煤塌陷地治理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全市新建塘坝37座,修建主干道路和生产路30条、90公里;筹资2800万元,高标准治
理采煤塌陷地6500亩,累计治理塌陷地1.3万亩。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500多个村
用上自来水。农业综合开发和二期世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各类示范园69处、高
效农业示范方8万亩。 核桃、石榴、大枣等10个万亩经济林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被
命名为"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市",石墙镇万亩核桃园被命名为济宁市第一家省级经济
林示范园。高标准建设绿色通道130公里,发展桑园1万亩。扩大反季节蔬菜和设施化
栽培,新增瓜菜6万亩、温室大棚600个。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生产,畜牧业占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形成各具特色的养殖小区30余处,畜牧业成为农民
增收的支柱产业,蛋鸡存栏量居全国各县市区首位,被评为"全国畜牧工作先进市"。
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培植形成一定规
模的龙头企业21家,各类专业户2.9万户。
二、狠抓企业改革改制和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破产、重组
力度, 中小型企业实现民有民营。 坚持抓技改、搞扩张,力促骨干企业上档升级。
2001年,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无名啤酒"140"扩产,投资2800万元的圣达纺织集团
2万纱锭改造, 投资2400万元的钢山酒业集团万吨优质酒包装生产线,投资1640万元
的峄化集团3.5万吨精甲醇生产线等。 积极推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钢山酒业与泸州
老窖联合成立了大乘酒业有限公司,引进资金1500万元;恒泰玻纤公司与里能集团联
合组建了佳斯达电子玻纤公司。2002年,实施内合、外扩、联强发展战略,峄化集团
完成与兖矿集团的资产划转重组,宏河矿业集团作为新公司发起人之一,参股兖矿电
力股份公司。 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 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
28.6亿元, 实现利税2.8亿元、利润8572万元。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里彦工业园、煤
电铝工业园、中心科技工业园等相继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有35个项目入园建设,总
投资11亿多元,其中15个项目竣工投产;里彦工业园有8个项目入园建设,总投资4亿
多元。 投资35.35亿元的煤电铝、1600万美元的光合作用催化剂、1400万美元的澳士
佳乳制品等大项目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三、狠抓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突破。紧紧抓住新一轮改革
发展热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了跟踪招商小组,确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有针
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 2001年,共引进项目200个,合同利用外资21.3亿元,实际到
位资金4.6亿元;2002年引进项目137个,合同引资5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6亿元。
坚持以经济联合为主,实行生产联搞、项目联办、资金联股、市场联建,地企联合实
现新发展。财贸流通经济有序运行,对外出口贸易健康发展。2002年,完成出口供货
总值36.2亿元。着力加大旅游规划、宣传促销和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整合旅游资源,
将峄山风景区划归旅游部门,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四、狠抓环境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依法严厉打击"三乱"现象和吃拿卡要报
行为,深入开展对执法执纪部门的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全面清理审
批和收费项目,改革审批制度,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推进国合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规范改制后企业运作,多方融资加快市场建设,新建、改造了义乌商品城、千泉装饰
城等20多个专业市场。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7亿元,2002年实现36亿
元。 着力实施"513"民营企业大户培植工程,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百货大楼、奔
腾漆业、 孔圣堂制药等一批民营企业个头不断壮大。2001年,民营企业达到669户,
实现入库税金7392万元;2002年,民营企业达到858家,入库税金2.4亿元。
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
目标,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配套、旧城改造、造绿、亮灯、城市容貌和小城镇建设六
大工程,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2001年,完成了邹城中学一期工程、博物馆建设,启
动东城新区建设。 新建或改造变电站12座,线路60条、300多公里,基本完成城乡电
网改造任务。2002年,文化广场、燕京大道、城市北外环路按期竣工投入使用,市话
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9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国家示范镇、
省中心镇和各类城镇建设档次明显提高,农村小康楼建设取得新进展。
六、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邹战略,提高科技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了一批省级、济宁市级规范化学
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多年位居济宁市前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取
得长足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推行民主管理和政务公开,妥善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减轻农
民负担政策,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扎实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2001年,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实行了教师工资市
级统筹。 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三五普法先进市"、"全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
设工作先进市"、 "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等称号。2002年,获得济宁市人口
与计划生育一等奖,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民
政工作先进市。邹城市输送的运动员获得第14届亚运会摔跤金牌。
七、狠抓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要求,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14个镇党委、3个街道
党工委、 190个党总支、 1882个党支部、 44204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33073名。至
2002年底, 党总支发展到197个,党支部1880个,党员44868名,其中农村党员22544
名。 在思想建设方面,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突出抓好"七·
一"讲话、 中纪委七次会议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的深入学习,取得明
显成效, 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2002年,举办学习班6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0360人次。在组织建设方面,深入开展"
三级联创"和"双强双富"活动。 2001年结合乡镇规模调整和部分镇人大、政府领导班
子换届,对镇街人大、政府领导班子进行充实调整,对排查出的63个后进村党支部集
中进行整顿,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75个,新发展党员1266名。2002年,对五
里营等治安落后村庄进行了集中整治,圆满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交叉任职比例达
到69.4%, "一人兼"比例达84.2%,对农村支部书记实行规范化管理,首批317名农村
支部书记被纳入规范化管理,市财政每人每月拨发200元岗位津贴。积极开展"新型经
济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组建党(总)支部46个,新发展党员13人。
在作风建设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八个坚持、八个反
对", 制定了《关于转变干部作风的规定》,着力推进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
生活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继续实行市级
领导联系点制度。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学条规、守纪律、做
表率"活动, 制定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了副科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和党
风廉政建设学习日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核。强化离任审计,2002年,对27
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离任审计。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2001年立查党员干部违纪
案件141起,处分党员141名;2002年,立查183起,处分党员干部183名,挽回经济损
失196万元。
八、狠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政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试用制和聘任制,大力推
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和规范化、制度化。2001年,先后出台
《加强镇街党(工)委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深
化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02年,先
后对提拔任职的7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公示,对16个市直部门的部分副科级领导职位进
行公开考选,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认真做好镇街机构改
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直党政机
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三定"任务,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人:王俊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