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贸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2&rec=115&run=13

【与时俱进稳步改革活化流通繁荣经济】市财贸办公室,是市政府管理流通经济
和组织协调流通运行的综合部门,内设科室4个,机关编制14人,归口部门单位25个,
干部职工14000余人。 2001年至2002年财贸各部门各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
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和财办十项重点工作目标,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生产经营、市场建设和社会稳定为重点,解放思想,强
化领导,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稳步推进财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活化了流通,实现了效益与速度同步增长。
一、围绕"两个置换"立足制度创新,全力推进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自2000年8月推行和实施企业改革以来, 财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
始终把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紧紧抓
住"两个置换"这个核心,以产权出售、破产重组、职工安置、建立流通企业新机制和
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因企施治、一企一策、全力
以赴推进流通企业深层次改革。2002年底,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五大系统
列入改制的企业95家,其中实行出售改制的30家,有28家已完成出售(转让)改制任
务,占出售改制企业总数的93.75%;依法实施破产的企业65家,法院受理进入程序的
61家,占破产企业总数的96.83%;法院已终结的34家,占法院受理的55.73%。企业改
制以来, 财贸流通企业共盘活国有、集体资产近5亿元,解除企业债务4.16亿元,出
售企业安置再就业职工4740人,破产企业职工重组上岗3093人,自谋职业的职工2063
人。
(一)加强对改制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改制责任。为确保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
利推进,一是财办领导明确分工,各把一摊,负责企业出售和破产工作。二是抽调业
务科室的同志蹲点包系统。三是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系统实行领导成员包企业
责任制,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企业改制目标到人。
(二)加大指导力度,靠上解决具体问题。企业产权改革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
基础工作具体。财办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产权制度改革有关规
定,对改制企业上报的基础性材料、出售和破产企业的申请及有关手续,批准文件都
作了明确界定和把关。根据《公司法》印发了《关于流通企业出售、破产改制后规范
运行的意见》。对企业性质、运作程序、募集股金、制度创新、身份置换、变更各项
手续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为使企业领导层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策规定,举办了由
原企业法人、工会主席、会计等有关人员参加的骨干培训班,从而保证了企业改制运
作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三)建立调度制度,力推企业加快改制步伐。在企业改制中,针对每个阶段的
工作重点,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召开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对企业主管部
门或有关企业实行了定期调度,及时掌握企业改制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和问题,部署下步工作意见和措施,加快了企业改制步伐。
(四)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企业改制。流通企业退出国有、集体资本,完成产权
出售,实现民有民营,涉及国有资产处置、土地出让、职工身份置换等众多方面,要
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每一项具体工作做不细做不好,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改制。
为此, 财办采取抓试点带全盘,对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系统各选定2-3个企业
作为试点,组织精干班子跟踪指导帮助,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到全系统,促进了整体
改制的顺利开展。
(五)有情操作,促进稳定。产权改革是企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涉及的深层次问
题和矛盾较多,广大干部职工能否转变思想认识,能否拥护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
至关重要,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达到大动作小振动,平稳过渡和保持稳定,我们把职
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企业改制方案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对出售改
制的企业, 要求新企业必须接纳95%以上的职工,破产企业对职工安置搞好重组再就
业,对企业有有效资产的,从资产变现中解决职工安置费,企业职工采取自愿入股重
新组建新公司, 实现再就业。对企业无有效资产的,用土地出让金安置职工。对"三
无"企业, 由市政府解决职工补偿金,市劳动部门发放失业金。通过以上措施,确保
了职工稳定和社会稳定。
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质性操作。一是摸清了企业的家底,健
全了社会保障制度和国有土地出售一级市场及流转制度,防止了国有资产的再流失。
二是开通了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改制后流通企业募集资金的渠道。2002年底已完成
出售和破产重组的企业,共募集股金近3000万元。三是遏制了流通企业再亏损的被动
局面,2002年财贸流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15.5亿元,同比增长8.4%,上缴税金2100
万元, 同比增长4.5%,实现利润597万元,同比增长4%。四是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
度要求的运行机制。五是通过"两个置换",彻底终结了政府、企业和职工的隶属关系,
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和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治理结
构。
二、强化措施,大力开拓市场,努力提高流通经济运行质量
改革促管理,管理增效益。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扩销增效为宗旨, 内抓管理强素质, 外抓市场增销售,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1年全系统商品销售完成14.3亿元, 上缴税金2009万元,实现利润574万元。2002
年完成销售15.5亿元,上缴税金2100万元,实现利润6597万元,2002年与2000年相比
销售利税分别增长21.17%、26.48%。
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4亿元, 比2000年4.87亿元,增长46.6%。地方
财税收入带动和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3.4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5.62亿元,保费收入完成8322
万元、理赔支付2141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积极开拓市场,扩销增效。企业完成改制,实现"两个置换",甩掉了沉重的历史
包袱,企业经营有了新的生机,由原来的等、靠、要,转变为"不找市长,找市场"。
企业法人代表和员工把企业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纷纷为企业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找路子, 增强了开拓经营的动力。百货大楼有限公司又投资200多万元,对原有的副
食超市进行了扩大改造、 新增海鲜、生熟肉食、水饺、面条、小杂粮、蔬菜等200多
个品种, 年增营业额达150万元。华祥陶瓷有限公司,积极进行经营结构调整,由过
去单一经营陶瓷产品转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将原在繁华商业区经营的陶瓷外迁,
营业楼重新装修后经营服装,多余场所改成单间对外租赁经营,扩大了经营业务,取
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
三、大力推进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已列入市政府决策和承办十件实事之一。为保证市场建设按时竣工投
入营运,一是加强了宣传力度,对市政府《关于鼓励开发建设城乡市场的意见》和市
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减免有关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在《邹城日报》列
专版进行了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并支持积极参与市场建设。二是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 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全面放开市场建设权,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企业
化管理、股份制经营的市场建设运作机制。市政府不拿一分钱,只出政策,提供服务。
近年来新建和改建的城区11处市场,市场化融资达5827万元,总建筑面积可达11.4万
平方米,可安排摊位近3700个。市场的布局日趋合理,市场的容量不断加大,市场体
系进一步完善,市场效益明显增强。
四、加强宏观管理,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强化市场准入和流通秩序的整治工作,是保持公平竞争和良好市场经营秩序的必
须。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粮食、烟草、化肥、食盐等重
要商品经营秩序,进行集中清理整治,保护合法经营,打击违法经营,有力地维护了
全市经济秩序。
五、协调财税、金融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税政策,努力培植和涵养财源。进一步加大税收征
管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狠抓增收节支,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提供了财力保障。金融部门积极优化资金投向,主动开展信贷新业务,不断加
大对地方企业的扶持力度。市信用联社以"三农"为己任,大力支持种植结构、品种结
构调整,增加科技兴农的资金投入,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积极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革涉及到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比较多,有的职工对
企业改制认识不统一、思想不一致,有的企业由于长期停工停产,在企业改制时,对
职工宣传、解释政策不到位,部分职工对企业改制的政策了解甚少,造成了来信来访
和集体上访。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市财办及各企业主管部门成立了稳
定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领导成员包案责任制,负责对上访人员,特别是困难企业下
岗职工,认真详细解答所咨询、反映的问题,带着感情去做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集体
上访,越级上访,维护了全市稳定的大局。
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组织财贸系统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加强了机关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收到了良好的学习
效果。 开展了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
号"活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财贸系统归口管理的25个单位有6个单位连续二年被市
委市政府授予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有8个窗口单位被省、济宁市命名为"青年文明
号",有13个单位被评为"文明单位"。其中省级文明单位1个,济宁市级文明单位12个。
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经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都较好地完成了当年的工作
任务。
(撰稿人:孔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