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1&rec=80&run=13

2003—2004年,全市按照“大林业,大产业,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强化基础工作,大力实施封山育林、苗木花卉基地、经济林基地、速
生用材林基地、绿色通道、平原农田林网林业六大工程。把大力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经
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的重要途径,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两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面积5067公
顷,其中经济林2200公顷,新建完善平原农田林网7333公顷,封山育林3667公顷,新
建绿色通道256公里, 栽植各类苗木1800余万株。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林业四
项重点工程先进县(市)”称号,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被山东省林业局评为“山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一、造林绿化快速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坚持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产业化带动现代化战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按照高起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
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建设的决定》和《邹城市林业六大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实施了林
业六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绿色通道建设。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的
原则。以国道绿化为轴线,以省道、高速公路、铁路和大中型河堤堤堰为重点,以县
乡公路为网络,高标准实施了京福高速公路、岚济公路东段等道路的绿色通道建设。
新建完善绿色通道256公里。 二是在封山育林建设工程上。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封
山育林管理办法》 (省政府106号令),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坚持山水
林田路统一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实行封育、造林、管护并举,对宜林荒
山实施了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按照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方针,市委、
市政府下发了《邹城市包保荒山绿化责任制实施方案》 (邹办发〔2004〕9号),把
10万亩荒山绿化任务分解细化, 逐级落实到全市111个企、事业单位和市直部门,由
包保单位采取义务植树、出资造林、合作造林、承包造林等形式,帮扶被包保村组织
开展荒山造林。共投入资金130万元,调运栽植各类苗木80万株,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
荒山造林1万亩, 有力推动了荒山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实
行沟、路、渠、林、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对原有农田的林网查断层、补窟窿,进
一步提高绿化标准,把全市宜网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在具体施工中,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施工,点、片、网相结合,用材树种、经济树种、绿化树种合理配置,建成了
高标准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四是经济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名特优
新干鲜果。继续巩固完善大枣、石榴、大樱桃、核桃、杏等10个万亩经济林基地。按
照山区丘陵地发展干鲜杂果经济林,平原地区发展桑园、小水果和速生丰产林或工业
用纸浆林的总体思路,重点抓了凤凰山、凫山两大山系的大枣、核桃栽植,逐步实现
布局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管理科学。建成了名副其实核桃、大枣、大樱桃之乡,拉
长林果产业链,壮大农村经济。全市年产果品9600万公斤,其中大枣、核桃、大樱桃
等果产品产量和质量均居济宁市前列,林果业逐渐成为全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
收入的支柱产业。五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
积极引进优质速生经济林、 用材林和荒山绿化树种。两年来,共完成用材林建设4.6
万亩,新建扩

建种苗花卉基地1.3万亩。 同时不断扩大规模,补植断档,增点扩片,加快林纸、林
板一体化进程,形成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品种高档、布局合理、销路畅通的一体化
苗木生产经营格局。六是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以北宿镇济枣公路两侧,太平镇济邹公
路两侧以及唐村、中心店、峄山等镇为重点,建设一批苗木生产专业镇、专业村。不
断完善种苗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种苗生产销售信息服务工作,推动种苗生产
向规模化、产业化、一体化迈进。
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林下种养业上也有了新突破。全市认真贯彻济宁市关于
发展林下种养的要求,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林木与经济作物生长的时间差、空
间差、光照差,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上林下菜、上林下牧、上林下苗、上林
下粮、上林下花、上林下棉的立体种植模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一定成效。
两年共完成林下间作2.6万亩, 其中林粮间作2.1万亩, 林菜间作1600亩,林苗间作
2800亩,林牧间作400亩。
二、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民营林业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坚持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对宜林荒山、滩、路、沟、渠、果园等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充分
放开经营权,搞活使用权,保护收益权,制定具体优惠政策。鼓励私人、个体、外商
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投资兴办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荒山,建设经济
林和丰产林基地。 全市共发展非公有制丰产林、经济林、种苗花卉、桑园4万多亩,
建设合资、外商独资等林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近20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个体
商人程相喜在北宿镇古堆村投资建立400亩黄金梨基地, 年产黄金梨20万斤,并远销
深圳口岸出口。平阳市镇横河村与北京顺商美加公司合作,建设高档彩叶树种苗木基
地260亩。唐村镇招商引资,与兖矿集团、三明公司等合作兴办苗木花卉基地3000亩。
三、林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兴林成果丰硕
围绕林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积极争取省、市科研项目,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
术攻关和林业实用技术的研究, 两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科普
文章50篇。先后承担省级科研课题4项、济宁市科研课题10项,邹城市科研课题16项。
其中“山区生态林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和“石榴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技术研究”
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煤矿塌陷区新复垦地丰产林新品种引进与栽培试验
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
生产力转化。先后引进美国黑核桃、三倍体毛白杨、北美红枫等林果新品种28个。积
极推广高接换头劣质品种改造、葡萄、苹果套袋、果树疏花疏果、人工授粉等果树管
理新技术。 培育样板园、示范园、示范圃、蚕桑专业村等先进典型120个。全市林木
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主栽树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科技对林业贡献率明显提高。
2004年,在济宁市举办的名、特、优新果品评选中,邹城市精选的23个果品,16个果
品获奖,其中黄金梨、香铃核桃、长红枣3个果品获金奖,红富士苹果、元丰核桃等5
个果品获银奖,方柿、华光板栗、小红袍花椒等8个果品获优质果品奖。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农时季节,视林业生产需要,采取赶科
技大集、送科技下乡、聘请专家教授讲课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
指导。先后邀请日本、乌克兰、法国等国外专家10人20次,来邹城市讲学授课。全市
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场次, 培训农民5万人次。为农村培育了一大批技术带头人。围
绕果品生产高产高效,市里先后成立了核桃、大枣、石榴、大樱桃四个果树研究所,
专门负责果树新品种的开发和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依托市林业局成立了市林学会,各
镇街也积极发展民间林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组织,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推
广。全市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市、镇街、村三级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网
络。
四、林业三防体系逐步健全,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障
林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以贯彻落实《森林法》为中心,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法律法规条款2000本,发放到镇街、村和有关部门。
加强管理,强化措施,进一步健全了林木管护、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
容的“三防”体系。在林木管护上,首先,从源头抓起,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木
材加工、木材运输、林地审批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办证,严格做到“三把
关”“六不批”。同时加大毁林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滥用林地、
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了毁林案件的发生。其次,强化生态公益林管
理,按照国家、省、济宁市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工作的要求,坚持“严管
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加强资金、林木资源、护林员的管理。对林木管护情
况,开展集中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定奖励和整改办法,充分调动了护林管护员的
积极性,有效遏制毁坏公益林的案件发生,确保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生态公益林
得到有效保护。在森林防火上,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落实了
领导防火责任制,健全了市、镇街、村三级森林防火网络,实行了市直有关部门森林
防火包保责任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配备了风力灭火
机、灭火弹等灭火工具,在面积较大的国有十八盘林场,修路架电,建防火瞭望台、
防火电视监控系统,大力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关键时期,对峄山、
五宝庵、十八盘林场及其他重点防火单位巡查力度,确保了邹城市两年来没有发生一
起重大森林火灾。在病虫害防治上,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
预防队伍建设, 共收集病虫害资料290份,发布虫害情报22期,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成效显著,林木病虫害防治面积7.12万亩, 防治率达75.6%,监测面积29.92万亩,监
测率达到151%, 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按照国家、省、济宁市林业局
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了全市首次有害生物普查。在普查中,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统
一制定的普查范围、 普查对象、普查内容及标准开展工作,设立调查点150个,标准
地89个,共发现有害生物28个,其中病害5个、虫害16个、植物虫害7个,为今后开展
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撰稿人:刘学延 张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