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1&rec=77&run=13

2003—2004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
济宁市关于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
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
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健康发展,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7.42亿元, 实现农业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9%;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5元,比上年增长15.01%。
一、大力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产出效益
立足邹城市地形地貌多样的实际,围绕主导产业,本着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强化市场拉动,强化政策带动,强化行政推动,着力培植一批特
色种养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坚持以新技术、新品种为主导,努力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向优质化、规模区域化发展,实现农作物种植效益的最大化。以北
宿、中心店、太平、唐村等镇为基地,重点推广了小麦垄作、粮棉油菜间作套种新模
式,规划建设了万亩垄作粮菜间作高效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最大的四大农作物小麦、
玉米、花生、地瓜完成了新一轮品种更新。培育建设了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出口大
花生等多个无公害基地。44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单产达到375公斤,总产16500万公斤,
是近年来小麦收成最好的一年。在瓜菜产业上,坚持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引路、龙头
带动等形式,突出规模连片发展、突出名优特新稀品种,积极引导扶持平原和城矿区
镇街,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药材和食用菌栽培,培植了太平谢庄、凫山后庙、北宿
吴官、千泉郭庄等一批瓜菜专业村和特色规模蔬菜种植区。基础条件较好的镇街,充
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反季节栽培,全市发展各类蔬菜大棚1万多个,
发展反季节精细瓜菜15.6万亩。 2004年,全市瓜菜复种面积达到42.37万亩,初步建
成了以香城、张庄、城前为重点的香瓜种植,以看庄为重点的土豆、黄姜、大葱种植,
以峄山为重点的红茎蒜苗种植和以太平镇为主的草莓、日本香葱等万亩规模以上的瓜
菜种植基地10余处。
二、狠抓经济林建设,着力培植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
施来抓,按照大林业、大产业、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
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以凤凰山、凫山两大山系为重点,坚持连片开发、
规模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了大枣、核桃、石榴、大樱桃等10个万亩经济林基地;以
邹西平原、市郊为重点,狠抓了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以山区镇和采煤塌陷地为重点,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004年,全市发展经济林16.8万亩、用材林10.3万亩、速生丰
产林6.14万亩,200亩以上规模苗木花卉基地62处、1.98万亩。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林科院、省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以及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一批专家建立了长
期技术合作关系,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邹城市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和管理技术。成立
了核桃、石榴、大樱桃、大枣事业单位的专业研究所,进行果树科技研究开发,提高
了果品科研开发能力。邹城市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
三、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
和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产业强镇,不断扩大蛋鸡、肉鸭、生猪、优质奶牛的养殖规模,
形成了产业化发展、链条式拉动的良好格局。2004年,畜禽存养量增加1200万头(只),
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基地饲养比重达到65%。 奶牛存栏量达0.6万头,蛋鸡存栏量达700
多万只,优质生猪出栏82.5万头,肉鸭年出栏480万只。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1处,万
只蛋鸡基地52处,万只肉鸭基地88处,邹城北晨养殖公司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储备
肉活体储蓄基地。
四、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投
入,不断加强规模生产基地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体系建设,通过扶持、发展产
加销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真正使农民从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
环节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
式,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
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培植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力强
的农业龙头企业,有效促进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产品优势。同时,进一步建立完
善了产业化经济利益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农户”的基本方式,建
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2004年,全市规模农业
龙头企业发展到82家, 其中山东呱呱鸭制品、华源食品、华都食品、维维乳业等6家
企业被评为济宁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带动种植基地面
积达32万亩,养殖基地900万头只,连接农户14万多户。先后建成农学会、蔬菜协会、
养鸡协会、 养猪协会、食用菌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0多个,专业合
作社30个,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在行业信息指导、科技推广、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市养鸡协会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农技协会“百
县千会”试点,大洋生猪产销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协会”。
五、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改革力度,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始终把治水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市财政
每年投资600万元作为山区开发专项资金,新建塘坝640处、桥涵1200座,打深井、大
口井1600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投入资金1.8亿元,高标准治理采煤塌
陷地2.1万亩, 治理后的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和鲍店煤矿的采煤塌陷区,成为集生态效
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产区,治理效果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肯定。
北宿镇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治理项目,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投资土地复垦重点项目。
同时,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进展顺利,累计投入资金3585万元,改
造中低产田10万亩,整修硬化田间生产路298公里,疏挖沟渠530公里,新打和维修旧
井125眼,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连续几年
把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列入年度“八件实事”办理计划,分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
全市共建成供水工程630处,解决了65万人的吃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6万千瓦;农村交通、通讯
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改善。自2003年以来,启动实施了全市三年村村通油路工程,
共投资19亿元,修建农村公路652公里,新增通油路村庄415个,受益群众达40多万
人,全市通油路村庄达到7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
(撰稿人:傅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