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1&rec=62&run=13

一、管理机构
2003年, 邹城市发展计划局继续沿用2002年5月9日, 邹发[2002]21号文件,
《中共邹城市委、邹城市人民政府〈关于邹城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中
所规定的名称, 下设3个科室,秘书科、城市经济发展科、农村经济发展科。具体负
责国家计划的贯彻执行,编制下达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国
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发展预测。
二、管理组织
市发展计划局作为政府对地方经济建设进行综合平稳和决策的职能机构,经过调
整、改革,从90年代,全市形成以发展计划局为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计划管理组
织系统网络。各行各业及各项事业的经济活动纳入有计划的管理轨道,整个计划管理
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市人民代表大会是批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最高
权利机关,全市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后付诸实施;
由人民政府领导和组织全市经济建设和管理的最高行政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执行,市政府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报
告计划执行情况。市发展计划局是市政府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综合部门,
受市政府直接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领导。按照市政府和上级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的要求,具体负责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拟定编制和具体下达全市中长
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督促检查和协调有关部门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拟定全市国民经
济计划的指导方针、指标体系、编制方法、审批程序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协调和研究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总结发展和改革的工作经验,在分析国民经
济运行情况和预测市场的基础上,展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重大宏观政
策和经济调节措施,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指导市直各部门
和各镇街的发展和改革工作。市直各部委、办、局设计划科,其计划业务纳入全市经
济和社会计划综合平衡之内,同时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计划指导,负责编制主管行业
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本行业的综合平衡,具体下达所属企事业单位和镇街本行业主管
局的计划,指导其业务管理。
三、管理体制
2000年市发展计划局主持编制了《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3年根据上级业务部门和市政府的要求,开展了《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个五年计划》的中期评估,同时按照邹城市政府办公室[2003]68号文件要求,开展
了“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并按照上级的安排,多次派员参加了国家和省发改
委组织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培训班。根据政府《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战略、提出注意、搞好综合、
抓好项目、当好参谋上来。研究并制定了新的计划指标体系,突出效益指标、环保指
标和人均指标体系,增加预期指标调控指标,引导全社会强化投入意识、效益意识、
环保意识和人均意识。同时,主动理顺计划与财政、税务、金融、城建和国土矿产等
部门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探索有区域特点的地方宏观调
控体制。
四、经济计划体系
境内在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管理过程中,不同时期按照中央、省、济宁
市及上级发展和改革部门的不同要求,对各种经济成分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在国家统
一计划指导下,从市级到基层,从部门到企业,逐步形成和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的不同计划体系。通过各种计划体系的运行,把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按不同程度纳入计划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和比较完善的经济计划
体系。1982年后,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形成经济、科技和社
会发展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新的计划体系,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2000年12月,编制完成了《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划
内容做到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上下结合、左右衔接、瞻前顾后、
慎重平衡的原则,并做到积极争取,保留余地。近几年来,农村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
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明显
增强。《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主
要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0亿元,年均递增1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2004年,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3.32亿元,比2000
年年均递增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341亿元,是“九五”的1.87倍;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递增14.7%和19.8%;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
11.2: 55.3:33.5调整为8.04∶64.76∶27.20;城市化水平达到42%;四年累计实际
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5元,年
均分别递增13.2%和8.04%;各项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
立足全市经济基础和发展实际,“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初步建议
为: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
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人均40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4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投资率保持在50
%左右。经济素质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4:38,
三产比重由2004年的27.2提升到38。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比重有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
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协调。城
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城乡二元结构有较大转变;区域经济实现联动发展,人均收
入差距缩小;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市场化、国际化程度
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财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制结构明显
变化,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60%;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外向度达到25%,实
际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15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分别增长8%;就业水平提高,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快
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
境相协调的开发秩序初步形成。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产
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人均1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 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
社会文明和谐、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有
机融合的现代化城市。
(撰稿人:范长生 王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