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91&run=13

轮作 解放前,境内一直沿用1年1作、2年3作、1年2作和1年多作4种耕作制度。1年1作的耕作方式是春季栽种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秋天收获后,冬天休闲,次年再种植春作物。2年3作耕作方式是春播高粱、谷子、大豆,秋后种小麦,次年麦收后再种高粱、谷子等。由于境内土地平坦,土壤熟化,大部农田实行2年3作制。
1949年,全县1年1作占总耕地面积的39.7%,2年3作占49.3%,1年2作占10%。1年多作主要在瓜菜田施行,数量很少,1949年仅占总耕地面积1%。50年代以2年3作为主体,由于扩种棉花、玉米1年1作的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59.3%下降到1957年的153.1%。60年代初,扩种了高产作物地瓜,压缩了2年3作制,1963年复种指数下降到149.5%;1964年后,生产条件有所好转,2年3作、1年2作面积增加,到1969年复种指数提高到159.1%。进入80年代,大力发展了粮粮、粮棉、粮瓜、粮油等为主的间套多熟制栽培;1984年复种指数达168.3%,1985年后,复种指数都在170%以上,1990年为173.9%,1995年达到205%。
间作 50年代中期,全县开展高产竞赛活动,学习外地经验,推广间作技术,施行玉米间作大豆、地瓜间作玉米。1964年县良种场玉米间作大豆300亩,实现亩产玉米125公斤,大豆40公斤。70年代,玉米、大豆间作进一步推广,粮油间作面积增加。1976年,小麦--苕子间作7.8万亩,1977年9.1万亩,1978年14.9万亩。
80年代间作种植在全县普遍施行,间作面积8~15万亩。重点是玉米、大豆间作,2行玉米,间作3~5行大豆;其他间作形式还有玉米间作豆角、玉米间作花生、小麦间作大蒜、小麦间作菠菜、桑树间作地蚕、塑料大棚多茬栽植等。
套种 粮粮套种 主要有玉米、麦田套种,这种方式60年代处于自发阶段;1972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1981年逐步统一,即两米一带机播8行小麦,畦背上套种2行玉米,麦收之后,畦内直播1~3行玉米。
麦棉套种 一是麦套棉:1957年在谷村乡杨家村首次试验,60、70年代面积逐渐扩大,1983年后,在全县推广普及。二是棉套麦,做法是:先将棉花沟中耕整平,然后推株并垄将小麦套入棉田。这种套种能减少晚茬麦数量,增加棉花产量。
粮瓜套种 1984年后逐步发展小麦--西瓜--玉米套种,种植方式有两种。一是两米一带。秋种小麦时畦面1.2米,播6行小麦,留畦背0.8米,第二年4月底5月初套种1行西瓜,5月底6月初在西瓜基部两侧套种2行玉米。二是条带式种植,即3.5米为一播种带,麦播带2米种8行小麦,瓜播带1.5米,4月上中旬种2行西瓜,5月底6月初在3.5米的条带内间种3~5行玉米。1987~1989年县农技站对这种立体套种技术进行开发试验,面积3.55万亩,亩产值1170元,亩产粮食617.5公斤。
粮油套种 主要是小麦花生套种。2米一带机播8行小麦,畦背0.6米,畦内8行小麦实行2、2间隔分布,留0.2米的套种行,次年5月上旬在畦背套种1~2行花生。畦内套种3行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