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719&run=13

服装 清末至民国年间,境内男子一般穿大襟高领袄、褂、袍子、直裆长腰肥腿裤;老年人有外扎腰,裹裤腿习惯。衣料以青、蓝、白色为主,多系土布。富绅多穿长袍,外罩马褂,青(黑)扎腿,衣料以绸缎居多。妇女着掩膝大襟袄、褂,多镶花边,直裆长腰裤,红绿(老人为青)扎腿。衣料颜色以青年女子和儿童种类较多,常见有红、绿、蓝色,中老年妇女多穿印花、玉白及毛蓝服装。进入30年代,男装一般改为对襟小袄、短褂,散腿裤;女子多着掩臀短衣,红绿小花布料。
建国初期,“洋布”服装渐多。男装以青、灰、蓝、白色为主,留明兜、缀纽扣。青年中制服始兴。冬季着绒领、毛领“小大衣”。老年妇女仍保留扎腿习惯。60年代,青年以学生式、中山式、国防式服装为入时;女子对襟上衣普遍流行,裤子以适体为度;老人上衣亦时兴对襟。“文化大革命”初期,男女青年时尚草绿色军装。以后,银灰色服装风行一时。80~90年代,青年服装多变。紧身上衣、喇叭裤风靡一时,西服、茄克衫、牛仔裤相继流行。夏季青年女子多穿飘带衫、连衣裙、超短裙、健美裤,服装由朴素转艳丽又趋素雅。春秋以马甲、线衣为入时,冬季以羽绒服、滑雪衫,后以仿皮、仿毛、皮革上衣为时髦。大众服装仍为学生式、中山式、国防式较多,农村部分老人仍穿布扣便服。
巾帽 清末民国年间,中青年男子多戴青色六瓦帽壳,帽顶疙瘩青少年为红色。老年人戴毡帽、线帽,多为青色、古铜色。富绅戴礼帽、风帽、皮帽。中老年妇女戴青色帽勒子或用毛巾顶头。儿童多戴花帽壳。建国后,城镇青年男子戴八角帽、解放帽,冬季为遮檐护耳棉帽,以蓝、青、黄色为主,60年代以蓝色解放帽居多。妇女多系围巾,老年人戴青色平绒帽。“文化大革命”期间,时兴军帽。蓝、灰色解放帽亦较普遍。进入80年代,青年女子围针织方巾已为风行一时的纱巾所取代,以后,又以花纱巾、小礼帽、针织花帽为时髦。男子戴鸭舌帽风靡一时,太阳帽亦为人们所喜爱。1993年后,鸭舌帽渐少。
鞋袜 清末民国年间,当地百姓穿单脸或双脸布鞋。男式为圆口,女式为尖口。多由个人家庭手工缝制。鞋底一般为双层,灵巧人家做“千层底”。农村男子还有穿铲鞋的。缠足妇女多穿尖头布鞋,少女及青年妇女穿绣花鞋,儿童穿猫头鞋或鞋脸割花鞋。袜子多为白、灰、玉白色布袜或粗线袜,男袜多为白色。50~60年代,多穿橡胶底帆布鞋、注塑底布鞋、橡胶雨鞋,尔后,各式塑料凉鞋日渐普及。力士鞋、球鞋、运动鞋先后出现并为青少年所喜爱。农村穿解放鞋的较多,妇女多穿青色带绊方口布鞋。70年代,城镇男子多穿皮鞋,妇女穿皮鞋亦渐多。始穿尼龙短袜,尼龙底棉纱针织短袜较为普遍。80年代,尖头高跟、半高跟皮鞋为青年人所喜爱,中老年人多穿低跟圆头皮鞋。夏季塑料凉鞋已为城乡人们普遍穿用。进入90年代,轻便旅游鞋、老板皮鞋开始问市,并深受中青年人欢迎。家庭手工布鞋基本绝迹。
头饰 清末,男子普遍留长发,梳辫子。辛亥革命后,男子多剃光头。青少年女子扎大辫,系红绿头绳,婚后盘髻网发插簪子,年老绾疙瘩鬏,带壳篓。男童留门囟子、八岁毛。女童留马蹄盖扎小辫。妇女戴耳坠较为普遍。建国后,青年男子多留平头或分头,女子剪短发或扎双条短辫。“文化大革命”初期,城镇曾一度强行老太太剪短发。80年代,妇女烫发渐多。青年女子喜爱留短发戴发卡或扎蝴蝶结。男青年留发趋长。进入90年代,青年妇女戴耳环、系项链之风日盛。中老年妇女戴耳环亦日趋增多。